Responsive image
 
天下甬商

周鸿祎:发展大模型要有AI信仰

发布时间:2025-08-11  点击量:4

发展大模型要有AI信仰 

周鸿祎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中国的机会是大模型的产业化、行业化、垂直化、深度定制

提起企业家精神,第一,永远在创新,通过创新在市场上寻找新的机会;第二,把一件创新的事长期主义坚持下去。

2023年最创新的事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破,大模型绝不只属于少数做大模型的公司,而是在我们各个企业家生意里的各个场景,未来这些场景和大模型的结合会带来很多红利。

为什么大模型和OpenAI诞生在美国?OpenAI用到的技术都是开源的技术。很惭愧地说,国内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企业家,还是有点缺乏长期主义,我们都比较现实地用人工智能模型解决自己广告的点击率问题,解决自己很多眼前现实的问题。

OpenAI是真正拥有长期主义。他们就想到底人类能不能做出通用的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把人类知识训到一个大模型里。其实这个大模型原来早就有,谷歌、Facebook也有,但是从来没有人想过把人类的所有知识训练到一个大模型里,后来他们去尝试了,结果大力出奇迹,用很暴力的方法把很多人类的知识训练到一个大模型里就产生了GPT。

尽管ChatGPT已经问世一年了,依然有很多人不相信大模型是一次真正的突破,质疑大模型它不是真的人工智能。我们做了20年的搜索引擎,做了很多自然语言处理的工作,如果你真正去用这些大模型会发现,这次确实是狼来了,确实是通用人工智能一个拐点,因为它是人类第一次让电脑能够把人类所有的知识理解、存储、推理,对人类的语言有了完整的了解。

语言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差别,是我们用语言在描述这个世界,所以一旦机器理解了人类的语言,跟人类能够自如地对话,就意味着机器也理解了这个世界的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这个突破之前我们人工智能做的不叫人工智能,叫“人工智障”,很多人都深受其害,比如你跟家里的智能音响或者跟苹果手机里的Siri较劲半天,稍微复杂的话它就不理解,因为没有很多先验知识的储备。这次大模型真正实现了这个突破,我觉得这是长期主义成功的例子。

最后我提出一个衡量的指标叫“含AI量”,就是你有多少员工熟悉AI、你的产品、你的业务流程有多少细节能够为AI加持,可能刚开始的含量不是很大,但是随着你去不断考核这个指标,你的业务就慢慢被AI所改造。

对很多大企业来说分三步走:第一,部署私有化的通用大模型,先让自己内部的员工用起来;第二,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之上寻找一些特殊的场景,训练垂直大模型;第三,把垂直大模型通过智能体框架和公司的数字化业务相结合。

我觉得企业家精神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我建议所有的企业不光蓄势拥抱AI,通过AI去做创新。中国要发展大模型,企业家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要靠企业家精神,躺平和企业家精神是相违背的。

企业家们跟生意人不一样,生意人有机会就做一把,没机会就歇着,企业家要有点理想主义,同时要坚持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