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联系我们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0574-87189651

邮箱
ningbosr@163.com

微信号
yongshanglishihui

或给我们留言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站内搜索

商帮|亦贾亦儒看徽商

发布时间:2023-07-24  点击量:173

       徽商萌发于东晋,成长于宋唐,兴盛于明清,至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落。徽商是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一,因其饱读诗书,亦儒亦商,又被称为“儒商”。徽商,即徽州商人,俗称“徽帮”。又称 “新安商人”,因徽州府古时又称新安郡,且境内有新安江流过。

       徽商位列中国明清商帮之首,鼎盛时期全国总资产的4/7都是徽占有的,辛勤力耕,为自己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徽商活动遍及海内,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此外,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徽商皆处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如果不经商,当地人的生存都成问题。这也就决定了徽州人必须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必须走向山外的广阔空间。徽州虽地处深山环抱中,但离江浙东南发达地区较近,这也促进了徽商的崛起。徽商的商业活动,也反过来使徽州摆脱了贫困的处境。
       大量农业人口的向外转移,减轻了徽州的土地压力。徽商在外致富以后,反过来又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徽州的各项基础建设中去,他们在家乡修宅第、建祠堂、造园林,从而改变了徽州原先落后的面貌。
       儒家思想启发徽州人通过经商摆脱困境,刺激了徽商萌芽。徽州人经商早在东晋时期就开始经商。徽州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较少,受儒家思想启发,徽人以经商以谋求生计。徽州虽然“人稠缺粮”,但是茶叶、竹木等经济作物却异常丰富。这些特产在国内有着广阔市场。
       徽州人将这些物产输送出去,便可换回徽州人民的粮油盐等生活物资,这就内在刺激着徽商的萌芽。
       利用儒家“仁”的思想,儒商在晚唐五代时期发现商机。晚唐五代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规模南迁,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徽州地处江南,相隔不远的建业(今南京),是东晋、齐、梁、陈的建都之地, 大批北方来客寄寓建业,使南京变成人口稠密、经济富庶之地。
       使其对徽州特有的木材、茶叶等的需求量极大,利用儒家“仁”的思想,徽州人发现了这次商机,徽商初步形成。
       儒家“以德治商”理念,帮助徽商在南宋时期发展壮大。南宋王朝曾把“杭州作汴州”,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徽州离杭州比较近,且有新安江水路直达。徽州人秉承儒家“以德治商”理念,抓住了这次经济重心南移的机会,利用与经济发达地区毗邻的优势,发展商业经济。
       儒家“诚”、“信”思想,使得徽商在明朝中后期走向成熟。明朝中期的成化和弘治年间,社会生活相对稳定,徽商在儒家“诚”“信”教导下,童叟无欺,渐渐崭露头角,形成了徽州人集体从商并致富的现象。尤其是明王朝改革盐产地,推行开中制,变官盐为商营,全国主要产盐区之一的两淮、两浙成为盐业贸易中心,这给擅长经商的徽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他们逐渐以经营盐业为中心,在商界中占据重要地位。
       徽商在业贾致富以后,利用巨资大力扶持徽州以及其侨居地的儒学事业,以便让更多宗族子弟“就儒业”,登仕籍,光耀门楣。他们不仅不惜重金延揽名师,购买书籍教育其子弟,而且花费大量资金兴办书院、义学等,好为子弟服儒提供便利。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徽州的书院有九十多所。这些书院的建立和运行都需要耗费大量钱财,没有徽商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其发展状况是难以想象的。
       他们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促进了徽州文化教育的兴盛。明清两朝“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徽州书院绝大多数是徽商投资兴办。
       徽商不仅热衷于在家乡倡建书院,在侨寓寄籍之地也会不遗余力地兴建书院。乾隆年间,徽商先后捐助了26200两白银给安徽最大的书院“紫明书院”。徽商在侨寓之地所创办了汉口紫阳书院和的杭州崇文书院。此外,徽商还在江浙地区兴建义学。
       他们在异地他乡投资住宅,在当地开店设铺、造亭楼、置典籍、购古玩等,他们广交名流,广结文士。徽商在商业经营中积累的大量资产,很多都投资到了文化教育事业中,为徽州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明末清初之际,徽商的资本积累和商业势力的扩张进入了“黄金时期”,许多徽商在享有经济地位的时候,不忘扶持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倾心扶持家乡艺人的艺术活动。寄籍他乡的徽商有着强烈的乡土桑梓意识,促使徽商关注新安文化,大力资助新安画家。
       新安画家特别是新安山水画家每每以黄山、白岳、新安江等家山家水景致为主题的作品,毫无疑问会消解羁旅天涯、魂牵故里的徽商们的思乡之苦。另外,“贾而好儒”也使有财力的徽商热衷于文化事业,乐于投巨资行购藏书画之事。
       徽州人经商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他们发迹之后仍不忘求个雅名,以文人自居。珠算大师程大位兼商人学者于一身,他一生经商,遍游吴楚,醉心珠算,著《算法统宗》等书,流传海外,深受日本人推崇。
       徽商凭着自己的文化知识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官府搭上了关系,甚至以“布衣交天子”,并以此反过来进一步获得更大的利润。徽州人认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经商是为了赚钱。如果读书得不到功名,就应该经商,赚了钱后,为了后代着想,就应该让他们读书,以商养文,以文传家才是正道。
       实际上,深入分析徽商“贾而好儒”的心理状态,不难看出徽商的“好儒”背后,是其自尊和自卑交织的矛盾心理。在传统观念中,在我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十分明显, “商”是四民之末。他们虽通过经商而成为富有之人,但是,在传统观念里,仍然是“末等公民”。
       因此,他们为了维护自尊,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以一掷千金,花很多钱捐官、买官。他们与有地位的文人名士交往,又竭力培养子孙走“儒”的道路。这一切似乎让他们赢得了自尊,而其反面,恰恰是他们的自卑心理。在根深蒂固的传统面前,他们还是无法淡然。
       徽商中很多本身就是理学鸿儒、诗人、画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等,并且往往是官商一体。从穷山恶水走出来的徽商,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立于不败之地呢?其核心就在于“以德治商,以信接物”的儒商经营理念。徽商在经营中,也把诚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商人的智慧中国的传统商业与儒家思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徽商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比其他商人更具经商的智慧,更善于把握商业机遇。他们凭着自己的文化修养,结交文人士大夫,而后者往往又是朝廷的官僚,于是他们就可以便捷地了解朝廷的经济政策和各种经济信息,自己的地位也随之抬高。
       儒家义利观对徽商发展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徽商的信誉,使他们在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促进了徽商的崛起和发展。许多徽人“好行其义,不持利权,数年,货益起”,“不周利业益振”, “临财廉,取予义”,为时不久便“致数万金”, “诚笃不欺,利反二倍”。
       这类事例比比皆是。虽然徽商并非是“左儒右贾”的,而是既右儒又右贾的,但是徽州的业贾之人为数众多,主要是因为徽州“土少人稠”,从而“以贾代耕”,先满足温饱问题才能有条件去“服儒”。
因此,徽州普遍的现象就是:或则父兄服贾在先,子弟业儒在后;或则兄弟数人,亦儒亦贾,贾者“以给朝夕”,儒者“专事进取”。
       徽商极为重视儒学教育,秉承着“富而教不可缓”的原则,他们多视儒学教育为“亢宗”、“大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徽商以从贾人数之众、经营行业之多、资本之雄厚、经营能力之强、活动区域之广,在商界称雄数百年。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儒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sponsive image

版权所有 宁波市甬商发展研究会 2021 all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xml地图
浙ICP备2021032354号
技术支持:荣胜网络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月湖景区芳草洲甬商文化园
电话:0574-87189651 87189652
传真:0574-87317946
邮箱:ningbosr@163.com

Responsive image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