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商文化
联系我们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0574-87189651

邮箱
ningbosr@163.com

微信号
yongshanglishihui

或给我们留言
天下甬商
您的位置:首页 > 甬商文化 > 天下甬商

甬商足迹:行走在世界之间的甬商

  三江汇流的宁波,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贸易口岸之一。开放带来的商业文明,使宁波人拥有了一种闯荡天下的勃勃雄心,并利用下游口岸优势,南下北上,尤借助上海之平台,成为独领风骚的地缘性商人群体,原本“无徽不成镇”为“无宁不成市”所取代。

  敢为人先的“闯”劲

  晚清时,宁波府所在的地方土瘠人多,有句俗语“宁波熟,一碗粥”,意思是靠田地的收成,仅能每天喝一碗粥,宁波人因此形成了外出经商的氛围。

  1840年后,随着上海开埠,素有外出经商传统的宁波人,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外流,潮水般地涌向更有利可图的上海,安营扎寨,在十里洋场闯荡拼搏。

  当时民歌唱道:“大海泱泱,忘记爹娘。”早期的宁波商人,正是沿着一条“沙船之路”驶向了上海。他们在黄浦滩前结营搭寨,建立起最早的棚户区,凭借着手中的理发刀、菜刀和裁缝剪刀,开始了他们闯天下的创业之路。

  从元朝起北京就出现了宁波人的身影,明朝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通过移民、科举等手段使北京迅速发展,宁波富民成批迁到北京。直到康熙乾隆年间,北京的宁波商帮也发展到鼎盛时期。

  成衣业和中医中药业是宁波的传统优势行业。“红帮裁缝”作为一个群体,最早是依托上海滩才得以扬名,以后他们的足迹逐渐遍布了大江南北。北洋时期,宁波“红帮裁缝”在北京开业的已达数十家之多,大都集中在华洋杂处的王府井和崇文门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名气响、规模大、资金足的西服庄,无一不是宁波“红帮裁缝”。宁波“红帮裁缝”汪天泰,随同西人由上海到北京从事西服业,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北京红帮裁缝第一人。随后又有周天泰、顾同泰等西服庄相继到北京开业。

  除了上海、北京,宁波商帮在天津也有相当大的商业力量。在中国近代,宁波商帮不远千里北上天津创业,历经数百年,成为津门仅次于广东商帮的第二大外籍商帮。鸦片战争后,宁波、天津同为五口通商城市,随着西方经济势力北上,甬津两地的商贸往来更是频繁。特别是外国洋行先后在津建立或设分号,不少宁波籍人士由沪移居津门,更结下了商缘。

  随着宁波商人北渡上海,并从上海辐射到北京、天津、汉口等各大城市,药材商的足迹也如海鸥逐浪般地流向四方。宁波商人经营的著名药铺,如上海的童涵春、冯存仁、蔡同德,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达仁堂,都是这些城市的药业名店。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这些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未见丝毫褪色。

  此外,以重庆为中心的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华中,也是近代宁波商人主要的活动区域之一。而长江三角洲北翼城市的南京、扬州、无锡、苏州、南通等城市,从明朝起,宁波商人就在这块土地上扎根创办实业。尤其在近代,有不少宁波实业家投资办企业,涉及服装、钟表、民信、纺织、房地产等行业。

 

  走远路,发现更大的世界

  至清末,“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宁波开埠通商,宁波商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甚至遍及欧美各地。特别是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40年代前后,宁波商人有两次较大规模的海外创业高潮。

  清末光绪、宣统年间(19世纪末前后),一批宁波人为生活所迫去海外谋生,地点以日本和南洋为主。这批人多为手持理发刀、厨刀和裁缝剪刀的下层劳动者。他们多年奋斗,依靠自身的勤劳和灵活的经营手段,创造出了不凡的业绩。

  上世纪中叶,因战乱一部分在上海的宁波籍商人开始思考另寻新址,进行“二次创业”,其中在上海开办影业公司的邵逸夫兄弟属于最早的一批。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目光敏锐的邵氏兄弟决定迁往香港发展,后在香港成为影业巨头。抗战之后,内地社会依旧动荡,更多的资本和人才迁往香港。后来被称为“船王”的董浩云和包玉刚,都在此时发家。这种迁徙,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大部分人经过上海滩的商战搏杀,又得到彼时香港的发展良机,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扩充。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众多的宁波人就在香港各个领域显山露水:1990年评出的香港十大富豪,就有三人籍贯宁波:包玉刚、邵逸夫、陈廷骅;周星驰、洪金宝、苗侨伟、林忆莲等电影明星的籍贯也是宁波;作家中则有倪匡。直到如今,香港和早年在上海滩活跃的宁波人的关系,还可以从一些细节中窥见:香港泰昌祥集团名字的由来,源于该集团奠基人顾宗瑞在上海创办的泰昌祥报关行。

  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宁波商帮除了大批移居香港,还去了澳门和台湾,后又扩散到欧洲、美洲、大洋洲。他们抓住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机遇,利用港澳台独特的地理优势,艰苦创业,奋力开拓,迅速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颇受注目的一个群体。在台湾,有实业巨子应昌期、水泥大王张敏钰、半导体之父张忠谋;在美国,有大中集团创办人应行久、加州地产巨擘张济民、全美最大的服装企业B·B公司的创办人毛昭寰;在德国,陈名豪、陈名杰兄弟接过了陈氏家族“海员之家”的重任,并将影响进一步拓展到了欧亚各地;在日本、新加坡,亦涌现出了傅在源、胡嘉烈、水铭漳等一批商界名流……

  他们的实力和能量受到两位世纪伟人的重视。早在1916年,孙中山线上在视察宁波时就赞赏:“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1984年,邓小平同志发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外创业投资的甬商超过70万人,总投资7000多亿元,其中在境外创办企业2400多家,分布于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宁波商人广泛分布在我国香港、台湾,以及各大洲,总人数超30万人。

 

  求新求变的“甬式”开拓

  “要窜头,海三湾。”这是句宁波老话。它诠释了宁波商人想发迹就得走远路、闯世界的开拓精神。

  对于宁波来说,大海是冒险之海,也是生存之海,危险与希望共存。要生存,就要踏上这危险的路途,并随时应对一切挑战。基于这种环境,造就了宁波人顽强开拓、冒险创新的“思变”性格,这使他们在日后机会来临时,便一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善于捕捉机遇,开拓新的领域,是宁波商帮迅速崛起的秘诀。早期外出闯天下的宁波人,怀揣的只有“三把刀”(剃刀、菜刀、裁缝刀),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靠着灵活的经营手腕、开拓创新的理念,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世界船王”包玉刚最初涉足航运业时,父亲因航运业已经饱和而反对,但他依旧坚持了下来,敢于在潮头冒险。而在经济最不景气的1971年,他更冒险地向日本公司订造了6艘船,总吨位达到150万吨。随着国际航运的好转,他的公司一帆风顺,而且在当时处于困难时期的日本造船界赢得了尊重和赞誉。另一位“船王”董浩云早在年幼时便说,“地球表面四分之三是海洋,我应该像郑和一样有雄心去征服海洋”。

  当海外轮船进入中国,宁波帮就转向经营轮船业。而当他们意识到钱庄将被银行淘汰时,他们就开始操办银行。1897年,在宁波帮的努力之下,上海成立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902年,上海商务会议公所成立,这便是日后引领上海工商业的“上海商务总会”的前称,而上海工商界则在当时引领着中国工商界的前进方向。

  在海洋文化的熏陶下,宁波人养成了善于思变的性格,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这种思变精神,使得他们没有把外来文化和外来的商业竞争者视为洪水猛兽,而是以他们对待大海般的包容和思变,取人之长和补己之短。

  改革开放后,新宁波商帮求新求变,敢于打破陈规、颠覆旧格局同样引起了全球关注。宁波人在资源缺乏、能源不足的客观条件下,重新白手起家,“衬衫大王”雅戈尔、“制笔大王”贝发、“阀门大王”志清、“日用品大王”利时、“文具大王”广博、“八音琴大王”韵升等等150多个行业领袖纷纷从宁波涌出。更值得称道的是,新宁波商帮并未止步于“大王”,他们更善于抓住时机创新转型,不断向科技、品牌及新市场等更深广的领域进军。

  大至工业机器,小至螺帽螺丝,他们似乎无所不干、无所不通。很难为这样一群商人和企业作出准确的定义:他们中的大多数创业时几乎一无所有,但是他们总是演绎着资本的神话;他们很少有骄人的学历,甚至出身低微,但是他们的企业总是驰骋全国乃至全球;他们扎根于宁波,但是他们的眼睛始终关注外面,他们的步伐紧贴、甚至领先潮流。

 

Responsive image

版权所有 宁波市甬商发展研究会 2021 all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xml地图
浙ICP备2021032354号
技术支持:荣胜网络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月湖景区芳草洲甬商文化园
电话:0574-87189651 87189652(拨一拨我就我就发)
传真:0574-87317946
邮箱:ningbosr@163.com

Responsive image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