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4-87189651
邮箱
ningbosr@163.com
微信号
yongshanglishihui
韧性破界,共情织光 潘虹点亮女性职业经理人的管理灯塔
发布时间:2025-06-19 点击量:57从技术岗位到管理巅峰,从企业高管到社会榜样,潘虹的职业轨迹印证了女性职业经理人的独特生命力:她们以韧性为基,在性别偏见的土壤中扎根;以共情为刃,切开传统规则的茧房;以灯塔为志,照亮更包容的职业未来。
潘 虹
波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副总工程师
类型:专业技术企业职业经理人
关键词:韧性、规则重构、灯塔效应
职业金句:“女性职业经理人用规则重构打破管理桎梏,以共情为经线、韧性为纬线,编织出包容创新的职场生态。”
从技术破壁到灯塔辐射的三重跃迁
初入职场的潘虹以建筑设计师身份起步,秉持“技术大拿能突破性别界限” 的信念,将全部精力投入技术深耕。然而,2008年的一次角色转换彻底改变了她的职业轨迹——当她被任命为环境艺术部门负责人时,突然意识到“技术权威”与“管理责任”的本质差异:“带团队不是个人能力的叠加,而是要让每个人的优势形成共振。”
这一阶段的核心挑战在于从“技术思维 向“管理思维”的转型。面对男性同行主导的项目决策层,她曾因“女性是否能扛住高强度工作”的质疑倍感压力。但她选择以“技术 + 管理”的双重身份破局:白天泡在工地把控技术细节,夜晚研究管理理论优化流程,用半年时间将一个松散的设计小组打造成公司核心团队。这段经历让她深刻理解:“职业经理人的第一步破局,是用专业理性证明价值,而非陷入性别争论。”
当管理角色逐渐得心应手,潘虹开始审视传统职场规则的局限性。她发现,建筑设计行业的 “狼性文化” 虽然能快速推进项目,却导致设计师普遍陷入 “阶段性倦怠”——高强度加班、唯绩效论的考核,让团队如同紧绷的琴弦,随时有断裂风险。“为什么不能用女性的共情力重新定义管理?”带着这样的思考,她开启了“规则重构”实验。
在绩效考核层面,她摒弃“一刀切”的年度目标,将其拆解为 “冲刺-修复-沉淀” 三阶段:允许员工在季度内自主调节工作节奏,若某季度因家庭事务或创意瓶颈导致效率下降,可通过后续季度的 “冲刺” 弥补。这种“柔性考核”遭到部分高层质疑:“弹性意味着纵容,会削弱竞争力。”但潘虹用数据反驳:实施新制度的团队,项目交付周期平均缩短15%,创意提案数量增长30%——因为设计师在“修复期”获得了真正的休整,反而激发出更旺盛的创造力。
在项目决策层面,她推行“需求深潜”工作法。在某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中,当男性同行聚焦“容积率提升 时,她带领团队用三个月时间走访200余户居民,提出“在混凝土中编织人文”的理念:保留老街区的烟火气,增设社区共享空间,让建筑不仅是居住载体,更是情感纽带。这一方案起初被批评为“情怀大于实用”,但最终落地后成为城市更新的标杆项目,吸引多家媒体专题报道,证明了“人文价值”与“商业价值”可以并存。
随着职业影响力的扩大,潘虹的角色逐渐超越企业边界。作为政协委员、新阶层人士,她意识到:“当女性职业经理人走到一定阶段,肩上扛的不再只是一家企业的责任,而是要成为照亮后来者的灯塔。”
韧性底色与共情方法论的交织
在男性占比超70%的建筑设计行业,潘虹的管理实践呈现出鲜明的女性特质 ——既非对男性管理模式的简单复制,也非一味强调“温柔治理”,而是在韧性与共情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潘虹将“韧性”视为职业经理人的生存之本,但她对韧性的定义远超“抗压能力”的范畴:“真正的韧性,是在压力中保持理性,在冲突中寻找解法,在重复中创造新意。”
面对项目危机时,她的韧性体现为“系统性应对”。曾有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因甲方临时调整需求,面临工期腰斩的困境。她没有要求团队“全员加班死磕”,而是迅速启动“分阶预警系统”:将设计任务拆解为“核心功能优先落地”“美学优化分期实施”“后期运维预留接口”三部分,通过与甲方协商调整验收节点,最终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如期交付。这种“弹性破局”思维,让团队避免了无谓的消耗。
与传统管理强调“目标导向”不同,潘虹更注重“情感账户”的经营。她认为:“职场不仅是利益交换场,更是人性成长空间。当管理者真正理解员工的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在团队沟通中,她首创“咖啡时间”机制:每周随机邀请1-2名员工单独喝咖啡,不谈工作目标,只聊生活近况、职业困惑。这种非功利性交流让她发现:年轻设计师普遍对“加班文化”感到焦虑,资深员工则担忧技术迭代带来的职业危机。基于这些洞察,她推动建立“技术分享基金”,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前沿设计软件,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项目创新点,既缓解了焦虑,又提升了团队竞争力。
在项目管理中,她将“用户共情”融入设计流程。在某养老社区项目中,她要求团队成员“沉浸式体验”养老生活:与老人共同用餐、参与社区活动、记录日常痛点。这种“共情式调研”让设计团队摒弃了“美观优先”的惯性思维,转而关注无障碍通道的坡度细节、公共空间的声学设计等细微需求,项目建成后成为 “最懂老人的社区”。
在多重角色中寻找平衡支点
潘虹的职业经理人身份始终与社会角色深度绑定,而她的生活哲学则为这份多重责任提供了能量支撑。
作为宁波职业经理人圈层的代表人物,她对城市发展有着独特洞察:“宁波的包容性与重商传统,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稳中有进’的成长土壤。”她建议,城市可进一步强化“家庭友好型”政策供给,例如推广弹性工作制、完善职场女性生育保障,让更多女性不必在“母亲”与“职业人”之间做单选题。
在参与社会事务时,她始终坚持“专业跨界”原则。作为设计师+政协委员,她推动“设计+公益”或活动,带领团队为“一老一小”社区综合服务改造、“最美上学路”改造等民生项目建言献策,并推动实施;她参与宁波“新农人”服务团活动,结合天童禅茶文化案例,探讨以“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她提出优化杭甬城际列车的运营,特别是东站的接驳条件,以更好地促进杭甬一体化发展,提高载客量,减少财政支出,实现可持续运营。作为宁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的副会长,她积极参与新联会组织的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为宁波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关注会员的成长与发展,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会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工作之外,潘虹的“美食哲学”成为破解“工作生活失衡”的密钥。她爱好中式烹饪与调酒,每到周末,便会在家中举办“家庭厨房派对”,在袅袅炊烟与阵阵酒香中,享受属于自己的闲适时光。“当我专注地调配食材、掌控火候时,大脑仿佛进入‘真空’状态,工作的疲惫与压力悄然释放!”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滋养了她的生活,也赋予了她独特的管理智慧:烹饪需掌控火候、把握节奏,管理亦然。
正如她在访谈中所言:“职业经理人不是孤独的破局者,而是要成为织网——用专业、情感与责任编织一张网,让每个个体都能在其中找到成长的支点,让每个项目都能成为人文价值的载体。”这种融理性与温度于一体的管理哲学,或许正是新时代职业经理人精神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