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4-87189651
邮箱
ningbosr@163.com
微信号
yongshanglishihui
陈苏林
发布时间:2025-07-25 点击量:1
文/金陈聪
陈苏林,一个33年的餐饮老兵,是宁波石浦酒店管理集团公司董事长,“石浦饭店”品牌创始人,老字号“梅龙镇”“状元楼”当家人。入行33年,他经历并且见证了中国餐饮的改革与创新,而今依然对餐饮爱得深沉。他始终牢记做菜的火候和做人的“火候”,以弘扬东海海鲜文化、传承甬帮菜烹制技艺和振兴中华老字号为己任,用那曾经的那颗初心,与餐饮轰轰烈烈地谈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一步步地步入那幸福美满的殿堂。
承包了共青路上的8家饭店
陈苏林,是地道的宁波象山石浦人。石浦,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这里有全中国最棒的东海海鲜。
小时候的陈苏林特别喜欢进厨房,特别喜欢看妈妈做菜。看着看着,那美味的菜肴就能进了自己的嘴巴,尝着尝着,自己就接管了这掌勺的活计。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8年,陈苏林历经了第一次创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外面做生意路过宁波,看到路边经营的饭店生意都蛮好,心下一动,“家乡有地道的东海海鲜,如果带到宁波,肯定受欢迎。”心动不如马上行动,回去和家人商量后,陈苏林和妻子两人来到宁波,投入5千元承包了一家饭店。
陈苏林的这家小饭店在共青路上,店面不大,35平方,是由原来的防空洞改建而成。但地理位置却极好,距离当时的宁波火车站、汽车南站不过3分钟时间,旁边就是宁波二中。
与此相对的是两人经营初期的拮据。采购、洗菜、结帐、清洁工等都是夫妻俩自己做。每天雷打不动的5点起床,一直要忙到十一二点才打烊。为了省钱,他们只招了一个阿姨负责洗碗,陈苏林负责后厨,妻子负责前厅。晚上自己看店,关门后,就把棕板床搬出来,早上再搬进去。店里的两个煤饼炉也是早上搬出来,晚上搬进去。还有那热浪滚滚的后厨,特别到夏天,汗水浸湿的后背,忙碌的双手却没法擦一下汗。有时候累得一坐下来就能睡着……
那时候做得好的饭店并不多,陈苏林认定要从食材上着手。他另辟蹊径,打出“石浦海味”招牌,就做真正来自石浦的新鲜味道。为此,他还特意做了一个灯牌,每天放在店门口,也是早上搬出来,打烊后搬进去。
要做真正来自石浦的新鲜味道,食材是关键。如何将石浦的海鲜运送到宁波?陈苏林想出了一个主意,让母亲负责购买再通过客运司机运送过来。彼时家里还没有通上电话。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往往是陈苏林和母亲约定好通话时间,母亲在邮电局门口等,陈苏林将第二天需要购买的海鲜种类和数量告知母亲,再由母亲早晨去挑选购买,由客运司机托运到宁波。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辛苦,却保证了小饭店的新鲜食材,吸引了众多客源。直到有宁波商贩去石浦运海鲜来宁波卖,陈家才结束了靠客运司机托运海鲜的日子。
美味,往往从每一个清晨的早市开始。6点05分,陈苏林已经准时出现在菜市场,轻车熟路地去几家供货摊点上取早前定制好的海鲜。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只拿订好的量,如果订了2条黄鱼,摊位上有3条,他也只会拿最好的那2条。
陈苏林对食材的执拗,保证了小饭店的独特口感。很快,石浦海味的知名度渐渐打开,在当地树立起了口碑,积累了很多回头客。夫妻俩也从一家店面,慢慢扩大到了8家店面。当时整条街上共11家小饭店,陈苏林却占了其中8家。
33年过去,当陈苏林再走到这条熟悉又陌生的路上,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当初店面门口的那棵大树。“这树是1990年种下去的,种的时候我还嫌它挡店面,让师傅往旁边种一点,但没想到,后来那边的店面也都是我的。”说这话时,陈苏林笑了,带着点骄傲。
要打造宁波菜响亮的城市名片
1999年,宁波城市改造,陈苏林关掉了共青路上的这8家小饭馆,转而到月湖开出了第一家石浦大酒店,也是当时宁波最大的一家饭店。此后的时间里,用陈苏林的话说,“石浦饭店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
从大排档升级到大酒店,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不仅经营面积扩大到了8500平米,日均营业额也从开业的500元增加到4万余元。大排档只要保证食材新鲜、价格实惠,夫妻两人就能经营得红红火火。大酒店除了食材,还有服务,必须要靠团队的协作。
为此,陈苏林招兵买马,狠抓服务,石浦饭店持续发力。
一次更好的机会降临到了陈苏林身上。2002年,宁波天一广场建成,堪称宁波当时的商业巨擘。“石浦”品牌作为宁波市政府推广宁波海鲜菜系的一个重要窗口,被引入天一广场。第二家石浦大酒店就这样开业了。陈苏林回忆,当时生意十分火爆,最好的时候一天有100多万营业额,夸张到要将厕所改造成包厢,才勉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003年,陈苏林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收购原宁波东方明珠娱乐有限公司,并再次投入2000余万元装修后重新开业。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收购是一种错误,但陈苏林认为,任何事情如果不去面对,就永远不会体验到挑战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而这个过程恰恰是成长的过程,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最终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在他的带领下,企业在最好的年份销售收入近8千万元。但很少有人知道,成功背后他也几乎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有时甚至更少。
2004年,宁波石浦酒店管理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了品牌连锁发展之路。这家公司的成立,也标志着石浦饭店自此由家族管理迈向了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大转折。历经33年的努力和拓展后,石浦饭店现旗下已拥有十二家下属经营实体:宁波石浦大酒店(百丈店)、宁波新石浦大酒店(天一店)、宁波石浦海味饭店(月湖店)、宁波万达石浦大酒店(万达店)、宁波镇海石浦大酒店(镇海店)、宁波状元楼酒店(和义店)、宁波状元楼禧宴酒店(宏泰广场店)、宁波梅龙镇酒家;四星级宁波东方石浦大饭店和材料城石浦大饭店;五星级宁波石浦豪生大酒店、石浦大酒店(华府店)。
值得一提的是,“石浦饭店”的品牌效应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连续多年获得“浙江省私营企业文明经营示范单位”“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华餐饮名店”、连锁型“国家特级酒家”“中国5叶级绿色饭店”“国际餐饮名店”等称号。多个菜品如雪菜大汤黄鱼、冰糖甲鱼、海参黄鱼羹、石浦红膏炝蟹等获评为中国餐饮业金鼎奖、中国名菜、中国地域十佳名菜等殊荣。
为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陈苏林还通过多方面的考察学习,请教业界专家和学者对企业进行整体的战略规划。包括配送中心、原材料基地、培训学校等项目逐步开展。
走小步,不停步,少走弯路等于迈大步
依次准备好笋片、咸菜、葱花、料酒、姜片、高汤六大食材,先炝锅,取逾斤重的大黄鱼,在鱼背上轻轻划几道口子,将黄鱼两面煎香,下姜丝,呛料酒,入高汤,加咸菜,出锅,放葱花——“鲜咸合一”的甬菜调鼎之法,在这道“雪菜大黄鱼”的烹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雪菜大黄鱼,又称大汤黄鱼。宁波人一向对大黄鱼有一种奇特的情结。在当地人看来,东海鲜味众多,但都不能与野生大黄鱼相比。一条东海野生大黄鱼,碰上邱隘的雪里蕻咸菜,如同天雷勾引地火,天造地设的一道“咸齑大汤黄鱼”立刻捧出宁波味道的气场。
2006年,在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中国美食节颁奖酒会上,中国餐饮业的最高奖项评选由商务部主持、中国饭店业协会专家与国际美食评委共同评选产生。代表宁波参赛的由石浦饭店制作的这道雪菜大黄鱼总分位居第一,一举问鼎“中国名菜”最高奖——金鼎奖,从而实现了宁波餐饮业零的突破。陈苏林也被商务部评为“中国餐饮业优秀企业家”。消息传回宁波,全城沸腾。
“当时我们只是想着前三就蛮好了,没想到最后得了个第一。”陈苏林回忆起当时拿奖的场景,仍旧十分激动。
餐饮是个细水长流型的行业。33年里,陈苏林尝到过餐饮市场带来的甜蜜滋味,也饱受过非典、金融危机、八项规定、疫情等带来的无限苦楚:“2003年非典时候,感觉我所有的钱亏掉都不够,还要欠银行的钱。”尽管此时在他的脸上有的只是历经风雨的风轻云淡。
石浦饭店33年屹立不倒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诀窍?陈苏林坦言:“走小步,不停步,少走弯路等于迈大步”。稳扎稳打让石浦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
石浦饭店以东海海鲜为主,一开始走的就是中高端路线。随着高端消费出现疲软,转型发展成为了必由之路。为此,石浦饭店着重做好价格和品质这两大块内容。人群上,石浦饭店主要做好婚宴、家庭、商务、游客这四类对象;经营理念上,推出了面向大众消费的亲民价格,向大众化、平民化靠拢;服务上,更加人性化、贴心化、灵活化;品质上,从货源到菜品,把好每一道关。
在定位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用差异化经营的方式将石浦饭店旗下的几大品牌进行了鲜明的市场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石浦饭店品牌,使其整体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在经营管理上,石浦饭店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和国家行业标准,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利用好石浦新东方酒店管理学校载体强化新老员工的培训学习。
随着消费人群年轻化的到来,陈苏林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口味。为此,石浦饭店每年开展四季菜的创新评比,旗下每个门店都要推出四个冷菜六个热菜的新品开发,最后评选出的菜品将作为当季新菜在各个门店推出。陈苏林说,创新菜开发并不难,只要有心。比如结合川菜的味道、粤菜的烹饪方法、宁波原材料的茄汁大虾,就深受女孩子和小孩子的喜爱。
在石浦饭店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天要将菜品拍给陈苏林看。每一桌包厢客人离座之后,厨师长会第一时间到包厢里面查看,看哪些菜品是剩的比较多的,然后进行菜品研讨和新品开发。这是真正将菜品的品质当做了厨房的生命力。
满腔热血“复活”梅龙镇、状元楼
1949年7月12日,宁波遭国民党残余部队大轰炸,状元楼也没有逃过此劫,被迫关门停业,于次年冬天开张营业。其中几度经历了被迫停业、重开。1993年,国家内贸部授予状元楼“中华老字号”金匾。1995年,中外合资期满,状元楼变更为国有独资企业,合并给明州大旅社冠名“状元楼宾馆”。2000年由于宁波旧城改造,位于东门口的“状元楼宾馆”被迫拆除,从此,“状元楼”开始进入冬眠之旅。
始创于1940年的梅龙镇大酒店,是宁波为数不多的老字号餐饮企业。2001年,随着旧城改造项目的实施和天一广场的开始筹建,梅龙镇遭到了拆除,三年后被吊销登记。从此“梅龙镇”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曾经的美食和繁华也都成了回忆。
带着保护和珍惜历史上宁波当地餐饮业台柱的愿景,2008年,在市贸易局的协调下,陈苏林获得了“状元楼”“梅龙镇”两个字号的使用权,从此两个餐饮老字号的复活被他提上了议事日程。
举多方之力,投重金振兴,2009年7月,状元楼这块沉睡多年的金字招牌选址宁波和义国际购物中心,隆重开业,重出江湖。“状元文化,甬菜经典”再次在宁波三江口精彩呈现。
在状元楼重新开张后,陈苏林就开始了梅龙镇重新开业的筹备,经过长期选址和多方论证,最后选定落户在长丰地块的舟宿夜江。老字号状元楼复活一年多来经营状况良好,每天顾客盈门,这也使得陈苏林对梅龙镇的成功“复活”充满信心。
打品牌重在品质。在对两家老字号的“重置”计划中,陈苏林各有偏重,定位并不相同。原来的梅龙镇以津沪、淮扬菜式闻名,因此,重生的梅龙镇不但会收集整理一些传统经典的津沪菜式,还会充分挖掘传统精品宁波菜,使“梅龙镇”的内涵更丰富。酒店的装修风格将尽量恢复当年的原貌,整体以复古装饰风格为主。
新开业的状元楼酒店则定位于“状元文化、甬菜经典”,挖掘甬菜精髓,专心做好包括十大名菜(冰糖甲鱼、锅烧河鳗、苔菜小方烤、雪菜虾仁、黄鱼海参、苔菜拖黄鱼、火踵全鸡、腐皮包黄鱼、宁式鳝丝、雪菜大汤黄鱼)在内的传统宁波菜。“状元楼从来不用养殖甲鱼。”陈苏林充满自豪,他亲自负责把好原材料第一关,并在四明山区开辟了占地200多亩的有机原料基地,放养山鸡、鹅、猪等禽类,以及种植各类有机绿色蔬菜。
当然,甬帮老字号的现代生存,除了要保持高品质,还需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在积极研发创新及采用绿色产品的基础上,两家老字号也正不断地调整策略,回归百姓消费,让老百姓不仅看得上,进得来,也吃得起。
将状元文化搬进酒店
千年风雨状元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状元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闪耀的字眼。“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文化脉络源远流长。据相关记载,从唐至清,宁波共有进士2483名,状元13名,是中国状元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
作为状元文化延伸的一个载体,宁波状元楼之所以深深烙印在历代宁波人的记忆中,离不开历代传承人两百年来在传承宁波菜烹饪技艺和弘扬状元精神上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有人喜爱收集邮票,有人爱好收藏字号,或许是接手了状元楼这个金字招牌的缘故,陈苏林却热衷于收集一切和“状元”有关的元素,对状元文化情有独钟。他立志要建一个状元博物馆,而这个状元博物馆,在第二家状元楼大酒店(东部新城店)中已初见雏形。
进状元楼品尝的是地道甬帮菜,感受到的是最真实的状元文化。宁波籍著名作家余秋雨创作并题写的“题状元楼”,状元博物馆里清一色的红木家具,历代宁波“状元”的画像,状元轿子,状元书房,状元讲堂……一走进店堂,一股浓郁的状元文化便扑面而来。
状元博物馆里陈列的每一件藏品对陈苏林来说都是来之不易。一旦知晓哪里有和状元有关的信息,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过去,为了一块和状元有关的牌匾,有时候为了让人割爱,还要不止一次地和他们交涉。最终他的真情实意打动了对方,让他如愿将之搬进了宁波的状元楼博物馆。
状元楼博物馆不仅是陈苏林的博物馆,也是宁波这座城市的博物馆,他守护的是这座城市的状元瑰宝。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陈苏林对状元文化的喜爱,非“偏执”莫属。至今,陈苏林已不记得在这些藏品上投入了多少金钱。但看着日渐丰满的藏品,他的内心充满愉悦。他深爱这里,深爱这里的每一个物件。有客人朋友过来时,他总会化身为解说员,告诉他们这里每一块牌匾、每一幅字画背后那些真切的故事。
33年餐饮路漫漫,从开饭馆,做海鲜,到搞连锁,办大酒店,亦或是重建老字号,发扬状元文化,做公益慈善,陈苏林的坚持和大爱,将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也用初心和匠心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已经企业与本人审稿
确认人:陈苏林
确认时间:2021.7.5
企业盖章:宁波石浦酒店管理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