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4-87189651
邮箱
ningbosr@163.com
微信号
yongshanglishihui
孔昌明
发布时间:2025-07-25 点击量:1
文/陈敏璐
如今的甬南,从直营连锁门店的经营,到横跨了酒类批发,餐饮等零售服务行业,它们之间紧紧相连,又息息相关,而将他们牵连在一块的正是他们的掌舵者——孔昌明。从摆地摊起步,到建立甬南超市,再到创办甬南酒类营销公司,跨界开办至美酒店,孔昌明凭借着敢想敢做的精神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走来,并步履坚定地向未来走去。在举手投足间,述说着他满怀激情、敢为人先、力争上游做行业典范的“快意人生”。
记忆中小时候的冬天总是格外的温暖
1968年,孔昌明出生在宁波市中心一条名叫“又新街”的小巷中,老宁波人大概都知道,这条小巷位于宁波市工人文化宫的旁边。记忆中一家六口人总是其乐融融的样子,在家中,孔昌明排行最小,所以也格外的受到宠爱。
“那时候,父母工作都很忙,我就和哥哥姐姐还有小伙伴们整天在小巷里乱窜,玩骰子、跳方格、打游击战……那个时候的小巷,每天都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回忆起儿时的小巷子,孔昌明至今都记忆犹新,“小时候下雪了,哥哥姐姐就带着我‘全副武装’,头顶绒帽,带上手套,一同疯跑出家门,就像是出了笼的小鸟,飞奔到了田野上,我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记忆中的冬天总是格外的温暖”。
再长大些,哥哥姐姐们都参加工作了,孔昌明也上了初中,因为寄宿在学校,所以只有周六、周日才能回家一趟。“平日里家里有好吃的大家都舍不得吃,每次都攒着等我回来时拿出来。”每每想到这个场景,孔昌明都非常的感慨。
1985年,母亲退休了,那个时候家中有名额可以留在母亲所在的塑料编织厂,于是1986年初中毕业的孔昌明就没有继续读书,而是子承母业,顶替母亲进入了塑料编织厂。那个时候的工厂流行“师傅带徒弟”,于是刚进入塑料厂的孔昌明就跟着师傅开始了学徒时光。看着师傅忙碌的身影,熟练地将一袋袋原料按不同的比例投放入到搅拌机里,一切动作都是那么干脆利落。此时的孔昌明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这些技术和本领。万事开头难,那个时候的他每天都要做一些零碎又操劳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孔昌明坦言,“几乎每天都在劳累中度过。”
虽然工作稳定了,但学习不能停止。为此,孔昌明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坚持去夜校上课,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读到了高中毕业。在编织厂的那些日子,让孔昌明感受到了生活的茫然与艰辛。怎么样可以让自己生存下去?怎么样可以帮助到家庭?自己未来的方向又在哪里?这一系列的想法,都成为了孔昌明心中的困惑。
感谢那些无数个独自打拼、奋发向上的日子
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孔昌明漫无目的地走着。走在闹市区的街道上,看到路两边地摊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小吃、装饰品和土特产等等一系列东西,但看来看去卖烟的只有两个摊位。于是一个想法立即在他心中形成:这不正好可以让我来卖烟吗?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手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所以只能选择门槛低的地摊方式,面向来往的上班族们。”有了目标,孔昌明就立即行动了起来。白天去厂里上班,晚上就到路边摆地摊。可想法容易做起来难,由于第一次做买卖,谁也不认识做买卖的规律。
第一天,孔昌明就早早来到了集市上,找了个宽敞人多的地方开始摆上东西,等到赶集的人越来越多,这时摊主们都来了,孔昌明才知道摆摊也有“规则”,自己占了人家的长摊,所以只能让出摊位,摆在了冷清的路旁。因为过路的顾客少,孔昌明就只能另想办法。“刚开始摆地摊的那会,我很不习惯,特别是经常看到人家吆喝时,自己却怎么也喊不出来。”但渐渐的因为孔昌明的真诚实在、价格公道,大伙开始都爱来到这个小伙子地方来买烟。时间久了,孔昌明还积累了许多稳定的客户。
一天早上,来了一位客人,需要买两条烟。因为资金少,所以存货不多。“从那儿去车桥街,来回要四十分钟。我为了赚十块钱,硬是答应客人半个小时就能送到。”孔昌明疯狂地骑着自行车去取货,但当他把烟交到客人手上时已经足足超了二十多分钟。为此客人勃然大怒,大骂了孔昌明一顿。但孔昌明心里还是很开心,理由很简单,因为他赚到了这十块钱。但至此以后,孔昌明也为自己暗暗立下一个flag:一定要出人头地。
就这样日复一日,孔昌明一直坚持了两年。一边上班一边摆摊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让孔昌明白了生活的不易,让他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我感谢那些摆地摊的日子,它考验了我,激励了我,让我从茫然变得自信,从稚嫩走向成熟,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变得更加憧憬。”孔昌明说道。
两年后,孔昌明的哥哥姐姐们都陆续成了家,那时候父母肩上早已经是千斤重担。“父母把我们四个人养大,他们三个人成了家,家庭人数又增加,一切的开销加起来可想而知当时的压力有多大。”年轻的孔昌明一心想要帮助父母减轻负担,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决定向厂长提出了离职,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生意之中。
一个天刚蒙蒙亮的日子,孔昌明正式的摆摊生涯就此开始。他左右手两边都挎着俩个大竹筐,里头放着各类烟,一路风尘仆仆地奔向宁波市文化宫旁的集会。失去了厂里的稳定工作,真正要靠摆地摊来照顾全家时,一切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集市上,来买烟的人货比三家,来来回回的转,最后回来买的人却很少。但孔昌明并没有气馁,他坚持不懈,风雨无阻,不管天气多么恶劣,集市上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万一等会不下雨了,不就白白耽误了一天吗?那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来一个顾客是一个。”天道酬勤,就这样稳定的客户越来越多。每逢集市,有些老顾客还会提前等着孔昌明的到来。与其说是信任他的商品,不如说是大家都信任他的为人。一个小小的地摊,在当地的集市中可谓耳熟能详。
一切都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出发
90年代初,随着地摊经济的繁荣,开始渐渐造成了城市交通的堵塞、街头卫生的环境等一系列问题。90年末,宁波城市对地摊的管控开始越来越严,孔昌明渐渐意识到了危机,他开始思考如何转型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产品力?
“当时‘地摊经济’非常流行,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一定会受到规范化的改变,而且地摊竞争在那个时候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所以为了寻找出路,我想到了门店是第一选择,这样既可以解决转型的问题,也可以引入更多的商品和产品。”行动派的孔昌明立即开始做了起来。1994年,在东拼西凑了5万元启动资金后,孔昌明在宁波市文化宫旁开了他的第一家门店——甬南食品店。看着货架上一排排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店里井然有序的各种类型的香烟,孔昌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那时候的他已成家,白天妻子看店,孔昌明就去进货。夫妻之间互相扶持,甬南食品店的生意蒸蒸日上。
得益于之前摆地摊时候的积累,从开张的那一天起店里的顾客就络绎不绝,有人来买烟,有人来买食品,有人来买生活用品,还有人想要买洋酒,在孔昌明看来,“顾客的需求一切至上,于是我就从华联商场的批发部批发了洋酒,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跟酒结下了缘分。”尽管当时的甬南食品店只有12平方米,但也是从那时开始孔昌明就养成了一定要给顾客营造良好的购物体验,所以严格要求一切商品摆放必须整洁和干净。
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出发,孔昌明的甬南食品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此时的孔昌明也想到了要扩大店铺。于是在开业仅仅一年后,孔昌明的第二家甬南食品商场在宁波甬港南路97号正式开张了。这家食品商场有足足170平方米,这对90年代的宁波来说,算是国内大型的购物商场了。商场一经开业,附近百姓们的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卫生保障,物品丰富,价格实惠,这是孔昌明在开店以来就定下的原则。也正是得益于此,附近老百姓都对甬南食品商场赞不绝口。“在我看来,开门店都最重要的是顾客的感受,他们从进店开始就会看到整个店为他们带来的环境舒适度、商品摆放的整洁度等等,这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此时,孔昌明对“甬南”的期望远远不止于此。
唯有创新服务才能在浪潮中破茧成蝶
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正式允许外资企业通过合资的形式进入特定地区的零售业。随着一些国外大型超市的进入,对于当时国内的小型超市而言冲击很大。1997年,麦德龙进入宁波,宽敞的环境场地、琳琅满目的商品、焕然一新的购物模式,一下子吸引了老百姓的眼球。“还记得当时周边朋友们开的超市都纷纷倒闭了,如果我不创新,也会遭遇那样的场景。”面对不可避免的冲击,孔昌明选择积极应对形势,又一次将甬南进行转型。
经过一番调研,孔昌明决定,甬南食品商场的主要市场定位开始转向烟酒。“做有保障、有品质的烟酒类公司。”而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显然孔昌明是把握十足的。
提起酒文化,印入脑海的或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放不羁,或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独冷清,亦或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真挚友谊。在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点滴中。有了酒,一切似乎都有了特殊的意义。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江湖侠客都为酒痴迷,而在孔昌明看来,“酒是情感的寄托,亦是兄弟的情义,千言万语都融在一杯酒里,杯盏觥筹间畅意人生。”
为此,孔昌明开始走访调研各类酒厂酒公司,学习各类酒文化,了解酒的制作工艺。在调查评估市场时,他发现很多商家卖的酒销量不是很好,尤其是高端酒类。“市场上很多商家不敢做的事情,我就要敢为人先,要么不做,要做就做行业里的典范。”商场如战场,无论多少风雨,孔昌明都目标坚定,勇往直前。
在此之后,在孔昌明的带领下,甬南一路高歌猛进,在宁波市区连续开了18家门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遥望远处的风景,除了欣赏美景之外,孔昌明更多的是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能做酒类行业中的标杆?
多年来的连锁经营,孔昌明与各家名酒厂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厂家们信任孔昌明、信任甬南。出于这一份信任,孔昌明在2008年拿到了张裕卡斯特的代理权,2009年拿到了国窖1573的代理权,2012年拿到了茅台旗下汉酱酒的代理权;2013年拿下茅台的经销权……在2003年孔昌明成立甬南酒类营销有限公司时就曾说过,“我坚信,只有注重生活质量的人,才会提高工作的要求。”为此,在成立之初的店铺装修上,孔昌明瞄准一流,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孔昌明就是这个“智者”。
如今,走进甬南的门店,映入眼帘的便是门前“甬南食品商场”六个金色大字,光彩夺目。往里走,所有的酒像收藏品那样整整齐齐地陈列在玻璃柜中,种类繁多,包罗万象。每个玻璃柜都打上了灯光,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走进了哪个酒文化博物馆一样。一眼望去,亮堂清爽。接待人员各司其职,笑脸相迎,如沐春风。正是这样的服务,让甬南成为了宁波老百姓心中烟酒的品质代表,也成为“2021最具潜力宁波新品牌”。
敢为人先,力争上游做行业的典范
一直以来,饮食文化都是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饮食文化千百年来未曾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互联网时的代到来,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以食为天,这让多年从事实体经营服务的孔昌明看到了另外一个领域的机遇。在他看来,宁波的餐饮行业包罗万象,但真正做到规范、有品质的却很少,薄弱的餐饮业已经跟不上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为此,敢为人先、力争上游做行业典范的孔昌明又开始思考起了“跨界”。
2011年,油孔昌明主导的第一家至美酒店正式开业。这家酒店坐落在宁波惊驾路31号,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作为一家集餐饮、客房、商务、会议、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酒店,一如既往地继承了甬南宽敞明亮、设备齐全、舒适高雅的风格。“开业的头三年里,酒店的生意虽然很好,但由于管理不当,还是属于亏损状态。所以我只好亲自进行管理,其实也是一边学一边做。”此时的孔昌明坦言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他的努力下,至美酒店终于步上了正轨。
“我要将至美酒店打造成未来的米其林餐厅”,孔昌明的脸上充满了自信。
满怀激情,为实现百年企业梦不懈奋斗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什么事都追求效率,这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节奏越快,人越浮躁。企业究竟应该做成什么样,在孔昌明看来,“企业应该是以百年计算。”此时的孔昌明眼里闪出点点星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一切都要从我做起。”为此,孔昌明从生活出发,从工作出发,以身作则。
“我在甬南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看到过孔总开除过一个员工,他始终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待我们亲如家人。”甬南一位老员工在谈到对孔昌明最深刻的印象时说道,“我记得有一次,店里有位员工拿了一瓶酒,被发现后孔总并没有责怪,而是问其缘由,员工如实回答说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自己的工资支撑不了生活。孔总听了以后,不但没有责怪员工,还感慨万千地进行了自责,此后他深入了解员工们的实际情况,用心尽心地保障我们的生活和福利。”正是孔昌明以德报怨的态度,赢得了一大批“员工粉”,也收获了一大批老员工。而此时,孔昌明践行的正是他时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企业管理应该从人出发,以人为本。”
孔昌明不但对待身边的人十分有爱,对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亦是如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在贵州侧亨、普安,他捐助贫困学校,救助当地老百姓,让更多的孩子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人的一生倏忽而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总要为这个社会奉献一些自己的绵薄之力。”孔昌明认为,“慈善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就在我们过的每一天中,也在我们每一个转念之间。”内心的善良和内心深处的那一份社会责任感,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举手投足之间。
父母之心,人之常情。孔昌明仁爱的外表下还藏着一颗所有父母都会有的爱子之心。“我的父亲是个很严厉的人,在生活、工作中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孔楠,2019年学成归来。在他看来,父亲孔昌明从小就锻炼他的独立性,让他独自适应在英国的生活方式,从读书、学习、吃饭、居住等他都自己打理,父亲从不在旁协助。在英国孔楠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回国的这两年,他不断在基层磨练,还独自谈下了张裕红酒的代理,渐渐在市场上展露头脚。“市场经济的今天,销售渠道的多样性,给了我很大的发展机会。”谈及企业的未来,孔楠坦言,“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可以成为父亲百年企业接班的候选人之一!”
儿子掷地有声的话孔昌明听在耳中,笑在心里。“天下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始终认为有能力者上,这才是对企业最大的获益。”正是孔昌明的大情怀、大格局,为甬南开辟了一片天地,也为实现百年企业梦打下了坚实基础。
已经企业与本人审稿
确认人:
确认时间:
企业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