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4-87189651
邮箱
ningbosr@163.com
微信号
yongshanglishihui
崔晓君
发布时间:2025-07-25 点击量:0
文/金陈聪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这是宁波联达绞盘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崔晓君董事长平时喜欢哼哼的一段歌词。是啊,作为一名从山区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何曾没有歌词唱的“风霜雪雨博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的经历。
不甘平庸 敢想敢做
1964年,崔晓君出生在宁波四明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是现在闻名遐迩的“浙贝之乡”——章水镇象岩村。但在当时,宁波四明山区还是像很多山区那样的贫穷和落后。童年时代的崔晓君放过羊、种过地、挨过饿、流过泪。如果不出意料,他的那辈子要和那片山林捆绑在一起。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崔晓君15岁时,那年恰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显著的变化,全国上下开始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进了象岩村。农村的土地可以承包经营,农民可以离土不离乡搞乡镇企业。这让如崔晓君这个时代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5年后的1983年,年仅19岁的崔晓君进入到村办的一家五金厂,做起了一名基层的技术工。在拜师学艺的几年里,他跟着上海师傅专心学习机械操作、模具研发,每一天都认认真真地做,不光勤动手,还喜欢深入研究每一个零部件的构造。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在充实而忙碌地边学边做中,他逐步了解了基础机械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更成为了五金厂技术的骨干。
改革开放的惊雷在崔晓君心中激起千层浪花,散发无穷涟漪。那个时候的崔晓君除了平日里钻研技术,还喜欢去鄞县城(现鄞州区)里看看新鲜的事物,尤其爱和同行交流请教,慢慢地崔晓君观念上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对五金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凭借对技术的刻苦钻研,以及埋头苦干的工作态度,崔晓君集思广益,不甘于现状,力求创新,想要开办个体户工厂的想法在他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1985年,国家体制改革,允许开办个体私营企业。崔晓君的这个梦想也终于得以有机会实现。
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崔晓君第一时间跟上政策,借款1500元,买了3台旧的仪表车床,在自己的破旧小屋里开始了他单打独斗的创业生涯。虽然只有三四个人,但比起村办企业的待遇,多劳多得的机制让大家都干劲十足,小作坊的收益也越来越好。
可崔晓君远不满足于此,他时常出去开拓产品销路,不断更新产品,完善工厂经营管理模式,以质量说话,以人品服众,逐渐壮大了工厂规模,如此的良性循环,也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机会,他以拳拳之心给社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待在原地没有创新,只有走出去才能生存。”1989年,崔晓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一手创办的五金厂交给了家人来管理,自己和他人合作,共同创办一家电器制造厂。因为专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一厂之长的重任就担在崔晓君的肩上,针对技术的研发、质量的管控,生产的管理,制度的制订,崔晓君都稳操胜券。可是由于一些不可逆的因素,产品只能在国内销售,影响业务发展,工厂发展日渐不景气。
2004年,崔晓君接下这个厂,也扛下了这一损益盈亏的重担,励志将工厂“回炉重造”,重建未来。2005年,借着国家开放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政策的契机,他成立了宁波联达绞盘有限公司,他的事业自此迎来了新的契机。
独居慧眼 无惧风险
都说选对了行业创业就成功了一半。但在当时,绞盘对中国而言是个相当陌生的词汇。信息的闭塞,让它出现在中国的时候,国人甚至连用在哪里都不知道。
崔晓君也只是因为在此前的工作经历中有机会接触到绞盘的零部件,让他比旁人对这个行业多了一分了解。但就是因为多的这分了解,让他笃定,国外绞盘发展如火如荼,中国没理由不行。
转型做绞盘,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极大的冒险,可能会失败。但崔晓君坚信这是一件值得自己去奋斗和坚持的事。他做好了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准备,翻阅资料,研究样品,请教专家,锤炼技术,他开始一步步深入了解绞盘及市场。
2006年,宁波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为联达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彼时的崔晓君,更注重于技术研发和质量管理,以开拓诚信为原则,立志将企业做大做强,建立绞盘在国际改装市场中的绞盘制造中心产业地位,创造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事实上,从诞生开始,联达就处在与国际寡头竞争的残酷生态环境中。早前,绞盘的需求多在国际市场,在国外的应用和受欢迎程度相对国内来说要高,联达95%的产品便都是出口国外。如何让企业做大做强?如何拓展发展空间,使企业走出“满足于现状,求稳不求新”的旧观念?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崔晓君的面前。“我们要创建自己的品牌。”他的答案不言而喻。他深知质量是企业的命脉,是品牌的立脚石,“一个新的产品从图纸变成商品走向市场,带来效益,从而取得市场业绩,只有靠集成创新才能打造企业品牌。”崔晓君带领着联达整个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以最新的产品引领市场,全方位地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最佳的产品。
2011年,崔晓君开始和世界知名品牌商进行合作,联达绞盘的产值也从几千万跨越到了上亿元。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实现产品的专业化,崔晓君开始研发新项目,并申报了多项专利,维护知识产权,为的是真正和世界接轨。经过多年的努力,从一开始的复制模仿到后来的自主研发,从一个产品到一个系列,崔晓君慢慢摸索出了门道。就是在这样自主创新的情况下,联达逐步实现了中国电动绞盘的产业化,并成为行业内领军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还取得了一系列改良成效,曾荣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等殊荣,为当地出口创汇做了一定的贡献。
自主创新是一条坎坷的荆棘之路,需要历尽艰难,锲而不舍。一些大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产业化,这个过程所要求的执着和坚韧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忍受的。但崔晓君和联达做到了。如今,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联达绞盘走在了世界前列。
自觉提升 不断创新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职工人数的增多,管理已成为联达的头等大事。作为一名企业家,不仅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具备与时俱进的胆识,企业处于不同的时期,对管理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020年,崔晓君意识到企业进步还需要新的理念,面对重重困难,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来加以领导,对此他提出了联达发展的“三部曲”:一是要不断进行产品技术的创新,二是要实现内部高管人才团队建设及生产自动化改造,三是要建立新的市场模式思维。这三步要同时发展,共同推进。
在技术创新上,崔晓君紧跟时代,开始规划企业的劳动密集型转为自动化生产,以此带动产业效益提升。他将数字化改造作为推动联达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具,联达的人均产能和销售额都有望高速增长。
事实上,数字化改造并非是直接的拿来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对联达在产能规划、快速和柔性生产计划、高效产品和过程数据追踪等多维度进行分析,进而为其量身定制数字化蓝图和实施路线图。因此,崔晓君对服务商的选择也十分严谨,他希望能挑选真正了解制造业、了解工业企业的互联网企业,深入了解联达的需求。在他看来,企业不能为了数字化而盲目进行升级,最关键的还是借力数字化为企业提升效益和质量。
在扩建市场上,联达逐步扩大外贸各种销售渠道,同时打造了电商团队,建立了国外仓库,让产品从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多方面,可以更便捷地为用户提供一条龙交易平台,以此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自主品牌的占有率,提升联达绞盘在世界国际行业的知名度。
在产品上,联达根据自身和行业的特点,横向发展关联产品,在汽车装备领域开始大展身手。汽车改装行业现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逐步开放政策,终端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改装市场也酝酿着无数商机,发展前景相当开阔。正是这样高瞻远瞩的眼光,让崔晓君敢于接受这个挑战,并阔步进入汽车装备领域。
当然,一切革新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还在于人才二字。人才是企业发展基石,没有人才万万不行,用不好人才更是适得其反。在这方面,崔晓君十分认同华为任正非的观点:“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句话非常精辟,点出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不是人才本身,而是人尽其才。
在联达,近年来,崔晓君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他认为,人才与企业同步发展才是良性的企业生态圈,那些陈旧的人才观、质量观、管理观,是粗放型管理本身的病根,已不能跟上联达当下的发展速度,必须及时掐断,并填补上空缺。
特别是像联达这种以技术为本的企业,对于技术产品更新,人才即是力量,“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想要引进和留住高端技术人才,崔晓君想了很多的办法。他从自己的角度寻找答案,“作为一个高层管理者,要想和优秀人才共事,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真诚耐心,才能吸引人。”正是他的宽大胸怀,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进入联达公司。如今,不管是高级人才的招聘,还是内部员工的梯队式培养,在崔晓君的坚强领导下,推动着企业良性发展。
梦想铺开 贵在专注
退休这个理念,在崔晓君这里并不是个禁忌话题。相反,他心生向往。他说,他在努力创造能够达到退休的条件,这意味着联达顺利地完成了两代的交接,不是两代人的交接,而是两种管理模式的交接,从而削弱老的传统的管理模式。这样先进的传承理念从崔晓君的口中出来,不免令人心生敬佩。
尽管绞盘这个行业不大,但在崔晓君眼中,这个业务方向对联达是最适合的选择,既符合社会经济形势,也契合自身发展特点,同时还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要成为一家“隐形冠军”,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在明确未来赛道后,保持初心,并辅之一以贯之的坚持则更为重要。崔晓君战略的要义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多年来,当面对其他行业的“诱惑”时,崔晓君敢于做出取舍,是对其自身战略定位最好的坚守。这份坚守也回之于他最好的回报。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世界造成了重大冲击,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们的绞盘产品主要远销海外,当时中国疫情爆发之际,国外的很多订单都取消了,造成公司一定的损失,一直到5月份才慢慢地恢复,去年下半年以来,一大批订单纷至沓来。在这一场疫情中,我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匠心应对,共克时艰。圆满完成市场需求。”崔晓君坦言,尽管遭遇了疫情的冲击,但此时的联达已远远领先世界同行,有足够的底气去抗击这些风险。
对外部环境的正确预判是也时刻考验着崔晓君这位企业当家人的战略眼光。近年来,面对紧张的中美贸易关系这一长期的国际形势,崔晓君做出策略,2020年决定在泰国创建跨国公司,为联达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打开了新的市场。
把联达的产品送到全球更多的人手里,让更多的人来享受联达的产品,把中国改装行业发扬光大,这是崔晓君的梦想,也是联达现在及今后为之努力的方向。眼下,绞盘的应用场景已经越来越广,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世界的市场也产生了变化,不仅在发达国家与地区广泛使用了绞盘,国内汽车改装行业的需求也大改观。可以预见的是,改装市场是将成为我们生活、行业的必需趋势,这对行业的效率、汽车的应用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另一个现实是,目前国内还未全面开放改装市场,这是社会趋势,前景巨大。
崔晓君对改装行业的发展和前途,抱以极大的信心。他坚信,中国市场的打开将不远了。为此,他胸有成竹谋划发展思路,拟定新的规划,努力为改装事业策划谋略。
企业发展至今,崔晓君很有感触。他常念叨,如果没有国家级政策给与企业家发展的平台与宏利,就没有他和联达绞盘的今天。为此,他不忘初心,积极响应国家“脱贫致富”号召,在“五水共治”“抗击新冠”等方面进行积极捐资,并在2020年帮扶贵州贫困山区建造了一所培训学堂,为当地群众提供能够学习知识的条件,带来创造“智慧致富”的生活道路。
原来的家庭作坊,如今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全球市场中的行业冠军。但对崔晓君而言,角色的改变依然改变不了的是他身上爱琢磨、爱钻研的那股韧劲,而这股韧劲将伴随着他和他的企业走过一个又一个风雨历程……
笃行明志,22年潜心扎在汽车装备这个新兴行业,崔晓君带领宁波联达绞盘有限公司实现了中国电动绞盘的产业化,成为了行业内的魁首并在世界业内市场上具有时代标杆的企业。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保持热爱,奔赴山海,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高山那边最美丽的风景,这是崔晓君的梦想,这也是汽车特殊装备新时代的梦想。
已经企业与本人审稿
确认人:崔晓君
确认时间:2021年7月7日企业盖章:宁波联达绞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