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4-87189651
邮箱
ningbosr@163.com
微信号
yongshanglishihui
俞培君
发布时间:2025-07-28 点击量:0文/张卫
三十年前,俞培君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勇气,将自己的机遇与社会的变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一个乡镇企业的工人成为了多家企业的负责人。而今,站在时代的风口,俞培君依旧老骥伏枥,等待着下一阵社会变革的狂风。
2017年以来,是宁波培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的新一级台阶。在两年内,培源集团接连获得了“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以及“市单向冠军示范企业”的称号。这是对培源集团专注汽车减震器活塞杆事业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董事长俞培君默默耕耘的最好回报。
跟改革,找突破,年少有为不服输
俞培君出生于1964年,少年时期正处于社会变革之际,十四岁就开始在大队参加劳动,有段时间经常是白天出门挖河,干完活回来吃大锅饭,晚上就睡大通地板。二十岁的时候,赶上改革开放的热潮,进入乡镇企业工厂成为了一名工人。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培育了俞培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他百折不挠的创业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的俞培君可以说是年少有为、意气风发。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却选择了自己创业打拼。一开始,俞培君将目光放到了螺丝螺帽上,工厂里多年的劳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做过采购、跑过上海的经历也让他知晓了一点社交的门道,但俞培君的创业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难的不是销售,而是要资金投资买设备建厂,年轻的俞培君在处处碰壁后终于想通了这个道理,没有资金,他只能挂靠村办企业。没有钱建厂,他去租了一间房,放了二台仪表车,夫妻店就这么做了起来。
螺丝螺帽的生产是没有多大难度的,但是同类型的厂家那么多,如何让客户选择自家的产品呢?因企业小,俞培君碰过很多次壁。他至今仍记得这么一件事,那是在1992年初,嘉定一家汽车变速厂来定点考察工厂和设备,当看到二台仪表车,一间房后,对方经办人说“小俞,我们做朋友可以,但这业务不能放给你做。”
碰壁的次数多了,换做普通人可能早已心灰意懒,但俞培君的骨子里终是有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宁波市场小?那就去上海;上海市中心不要?那就联系郊区的金山宝山。那些年,一个年轻人拿着十五元一张的统仓船票,频繁地往返于宁波与上海之间,晚上住在五元一晚的地下室里,白天则奔波于各个工厂、五金店之间,最难的时候可能就是连40元的路费都要问人借。幸运的是,凭着这样咬紧牙四处奔波找来的销售渠道,两年后,他的事业终于站稳了脚跟。
正是这样从零开始创业的经历,让俞培君有了很多企业家所没有的对基层的关注和关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白手起家的俞培君在对待员工时并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直接,接地气,是员工们对俞培君最直观的印象,“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直接沟通而不会绕弯子”是宁波培源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凌静对俞培君的评价。这也是正是培源集团能够全心投入创新,革新之上的原因吧。
事业的转折点发生在1992年,那一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盘活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俞培君也搭上了这列快车。1993年到1994年间,俞培君的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销售渠道逐渐增加。随着订单的大量签订,俞培君终于在1994年底买了3亩地建立了自己的小工厂,摆脱了挂名丽水山西五金厂的窘迫局面。
南方讲话后,俞培君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螺丝螺帽毕竟没有技术含量,很难在和同类型的厂家竞争中产生优势,于是他将眼光看向了摩托车配件上。九十年代摩托车开始遍布大街小巷,商业嗅觉灵敏的俞培君知道,摩托车企业的春天来了,当时正值厦门开始发展,台资企业大量投资内地,不出俞培君所料,整个中国内地都成为了摩托车的市场,而转型生产摩托车配件让俞培君很快赚到了第二桶金。之后,他又瞄准了汽车配件市场,顺势于1998年3月成立了培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汽车避震器活塞杆。
每一家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优秀的掌舵人。在暗流涌动的商界,俞培君每次都能抓住机会,甚至每次都能搭上大时代的顺风车,不得不说,这是一代甬商在大环境、大时代下的大智慧。同时,面对困难,俞培君想的不是如何躲避,如何放弃,而是如何克服,如何转变,在变中求方法,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寻找机遇。这些或许就是他能够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快速崛起的原因吧。
洋主意,土方法,取其精华去糟粕
二十世纪初,俞培君的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后,喜欢钻研的他发现了电动工具的巨大市场,于是他聘请了当时从中强公司出来的两个大学生,由俞培君出资,赠送其股份的方法,于2002年成立了一家生产电动工具的公司——宁波爱乐吉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目前爱乐吉公司拥有10项发明专利,50项欧州设计认证,29项实用新型专利。事实证明,他再一次抓住了机遇,21世纪初,电动工具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极为迅速,俞培君再一次搭上了时代的快车。
当然,作为主营业务的活塞杆生产他并没有放弃,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由于制造业分工更加细化,很多汽车产业慢慢将避震器活塞杆生产外包,而一些世界顶级的避震器生产行家也将活塞杆的业务外包,趁着这股东风,俞培君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凭借着在这个领域内多年打拼下来的名气,换来了德国采埃孚公司的青睐,并与之开展了合作,得到了承包生产其避震器内活塞杆的订单。采埃孚是一家专业提供电子传输、转向、底盘系统等汽车零配件的的大型跨国企业,位列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中。与采埃孚公司的合作为培源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培源的发展进入到了一条新的快车道,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培源在2017、2018、2019连续三年拿到行业第一的成绩,并获得了“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以及“宁波市单向冠军示范企业”的称号。
与国外先进企业的接触让俞培君再一次打开了眼界,“管理模式”与“游戏规则”成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中国是外行人管理内行人。”针对大部分企业的毛病,俞培君如是说道。同时,在多年的经营生产中,他开始努力寻找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他找到了两条不一样的路。其中一条是,让外行人变成内行人,这正是他在做的。作为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他事无巨细,从办公室下到基层工厂,了解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有时还积极投入到生产及研发活动中去,不仅在生活中和员工打们成一片,在生产中也和员工们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高级经济师资格。这就使得在生产过程中,他再也不是一个门外汉,反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能时时提出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第二条路他正在探索中,那就是脱离家族化管理的简单模式,聘请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培源在海外的很多工厂都采取了这样一个管理模式,面对专业化的问题他们会上手也会放手,俞培君探求的管理模式也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探索管理模式的道路上,自然也出现过很多的问题。2002年创立的爱乐吉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就曾经因为一件小事亏损了四百多万。爱乐吉的生产经营范围是电动工具,在一批促销单供给国外的修枝机订单中,由于技术员在本应该使用热处理后耐磨材料的刹车杆使用了不热处理的普通材料,使得这一批为促销订单被全部返还,一整批产品的资金打了水漂,面对这样的亏损,俞培君陷入了沉思。一个小小的疏忽居然导致了如此大的亏损。面对挫折,俞培君痛定思痛,决心管理好生产,质检每一个流程。为此,他花了数亿元对活塞杆车间进行了升级,将人工车间升级成为了智能化车间,希望从技术上和国际接轨,同时为生产更加出色的产品提供了技术保证。
如今的培源,不仅生产汽车避震器的活塞杆,同时也是高铁、动车避震器的活塞杆国内的佼佼者,在扩大对外销售的同时,也不忘国内市场的开辟。2020年培源国内销售量达到了总销售量的60%,也正是因为打开了国内市场,培源集团才能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下只受到了减少10%销售额的影响,保全了企业的命脉。
疫情是一家企业最好的试金石。培源在这个考验中挺了过来,还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或许正是源于俞培君探索了多年的企业经营管理之道吧。
立中国,看世界,他山之石可攻玉
从汽车配件到电动工具的生产,这是俞培君追求技术创新走出的关键一步。创新,一直是俞培君追求的主旋律,变制造为“智造”也是俞培君积极寻求的突破。为此,他在几年前就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从德国引进全新的表面处理智能自动化设备。在培源的智能化车间内,几乎见不到工人,所有的工作基本都被自动化工具承包了。就在这样一个宁波偏远工业区的厂房内,机械手捧出了一根根的活塞杆,智能化的流水线运出了培源新的生命线。
不仅如此,俞培君还相当关注及支持企业的自主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针对传统制造业的困局,他特别注重研发过程,为此企业还专门设立了研发车间,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同时也获得了数百项专利成就。他不但对员工的研发大加鼓励,同时自己也加入到专利研发上来。光是2014年俞培君就参与并申请了减震杆、焊接件、减震器、修枝机、打草机等系列产品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欧盟外观专利100项,连续六年申报宁波市市级新产品达50余项。
汽车产业是一个全球化程度非常高的产业,这就意味着培源面对着的竞争对手来自于是全世界。少年时到处寻找销售渠道的经历让俞培君明白,企业之间的竞争要抓住任何一个可以抓住的优势和机会。为此,在与采埃孚公司的合作中,俞培君积极寻求海外设厂的可能性,经过努力,终于在墨西哥设立了分厂。
分厂的设立为培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培源公司的工厂里参观,目光所及除了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工人,还有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印度工人,俞培君介绍是印度分厂到总部来学习的技术工人。一批批来自国外的技术工人带给分厂来自总部的技术支持,在产品市场所在地生产出优秀的产品,不但打开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同时也减少了运输、仓储成本,缩短了运输时间,优化了产品销售流程。
经济全球化给甬商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在墨西哥发生的一个事件就成了近几年来俞培君心中最大的“痛”。设在墨西哥的分厂是近些年来培源公司的重点项目,企业上下为此做足了准备,俞培君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建厂初期,在他的宏观把控下和全公司的努力下分厂建设得有声有色,慢慢地也开始走上了正轨。可是2020年恰逢新冠疫情肆虐,对于这个远在墨西哥的分厂俞培君是鞭长莫及。因此将这个分厂全权交给一个职业经理人管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那位职业经理人的问题,一整批产品的质量达不了标,亏损了大量资金不说,还极大地损害了培源公司在行业内的声誉。这个时候,“闯祸”的那个经理人不但没有扛起责任,反而将这件事情瞒着俞培君,随后更是逃之夭夭。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墨西哥分厂没有了主心骨,员工们人心惶动。远在中国的俞培君听到这个消息时,暗叹自己识人不明,连夜坐飞机赶到澳洲才制止了更大的损失。正是因为这件事,俞培君减缓了海外设厂的步伐,选择更加稳妥的方式,加强了和各个分厂之间的联系。
如今的培源公司正在积极谋求上市,企业里的每个员工都铆足了劲儿,创新给了培源登上更高舞台的入场券,智造使得源自中国乡土的培源有了和全世界同行竞争的机会和能力。昨日的培源,是靠着俞培君一步一步的奋斗和一颗一颗螺帽攒出来的努力得来的;未来的培源,将登上更高的台阶,而接近耳顺之年的俞培君也将继续坚持创新精神,变制造为智造在更广阔的资本市场中继续奋斗下去。
妻同心,子传承,和衷共济享天伦
目前培源公司在宁波一共设立了洞桥、姜山、滨海三个工厂,俞培君坐镇在位于洞桥的总厂,另外两个厂分别由妻子张佩琴和儿子俞科宇管理。每一个成功的人身后都会有一个默默支持、不求回报的人存在,对于俞培君而言,这个人就是一直陪伴在身边的夫人张佩琴了。创业将近三十多年,张佩琴一直伴随在俞培君左右,不止在生活上照顾他,更在工作中也给予了俞培君很大的帮助。
张佩琴是一个爽朗直率的人,工厂里的人提到这个老板娘,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老板娘人很好的。”多年从商的经历没有磨平她的热情,无论是面对员工还是访客,她都是笑脸相迎、侃侃而谈。忙碌生活中也依旧对俞培君照顾有加,有次俞培君因为工作繁忙假称吃过了饭,却张佩琴一眼识破,虽然只当是夫妻间的一则笑料,却足见二人感情深厚。
俞培君的儿子俞科宇作为一个创二代,在管理理念上和父亲那一辈有了很大的不同。相对于父亲俞培君的扁平化直接管理,俞科宇树立了垂直化管理的模式,在问责管理、处理问题上更加轻松,也更加准确。俞培君提到儿子的时候,脸上始终饱含着微笑。当谈到儿子在管理企业上的能力时,他更是露出了自豪的一面,“现在我的儿子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我很少去操心由他管理的那个工厂了,对他我非常的放心。”
除了企业负责人,俞培君还担任了宁波市海曙区第十五届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委,也因此本就忙碌的生活变得更加难得休息。工作之余,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参加区里大大小小的会议。据俞培君介绍,每年需要空出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参加这些会议,为此他非但没有任何抱怨,还觉得这对自己而言是一份责任。
但让俞培君感到遗憾的是,就是没有花费足够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在他的印象里,一家三口都每天埋头在工厂里,相聚的时间非常少而且短暂,一周能够聚在一起在家里吃顿饭的时间只有两三次,即便是坐在一起吃顿饭,也是匆匆忙忙,吃完就各自忙碌。
俞培君多年在商海浮沉,没有太多的喜好,平日里就爱在空闲时刻打打扑克、爬爬山,“为自己的身体着想”,他坦言自己已经有了退居二线的想法,锻炼好身体,提前适应未来的退休生活。如今儿子也有了儿子,俞培君也在考虑忙完了这一段时间后正式“隐退”,将事业交给儿子,自己则要开始享受天伦之乐了。
在任何一个领域深耕数十年都是值得敬佩的,就如培源公司在小小的活塞杆上做了大量的文章,把小配件做成了大事业;也正如俞培君,深耕创业之路三十余载,把鄞县小厂做到了世界开花。俞培君在创业这条路上奉献出了年少的热血,青年的勇气,中年的智慧,对于培源,未来的俞培君将依然会奉献出自己的全部经验、智慧、勇气和热血。让它走得更远。
已经企业与本人审稿
确认人:俞培君
确认时间:2021年6月17日
企业盖章:宁波培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