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4-87189651
邮箱
ningbosr@163.com
微信号
yongshanglishihui
柯东辉
发布时间:2025-07-28 点击量:0
文/金陈聪
“人生精彩在自己”。这是宁波广发进出口有限公司、农法自然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柯东辉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正是秉持着和这句话同样不服输的精神,他57岁那年从传统服装制造、贸易跨界进入农业领域打拼。也在同一年,他与一个小他30岁的河南小伙子,在无后援的情况下,三天时间用自行车横穿被称之为“死亡沙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正是这一份无畏年龄、无畏挑战、困难,敢于把自己倒空、重新开始一切的勇气,带给柯东辉今天忙碌而又精彩的人生。
敏而好学,在学习中思考与行进
1959年,柯东辉出生在宁波余姚市丈亭镇一个叫柯家朝东屋的小村子里。他的父亲是村里的会计,母亲是小学老师。
从小,柯东辉的好奇心就很强,每当夏天的夜空,仰望星空时,他就很期待外面的世界与小村子有什么不同,从小就暗自立志长大后要有所作为。他很喜欢看书,尤其是机械类的。每每到了书店里,看到了机械类书籍就移不开眼,只有买了书才肯离去。在那个年代,村里读书的人少之又少,可柯东辉的父母坚持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在封闭又艰苦的年代硬是没有中断他的学业。
从学校出来后,柯东辉进入村里的五金厂工作,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师傅。那时候,家里的电器很少,一台小小的电风扇、收音机算是主要电器了。老师傅懂机械懂电器,会各种机械使用操作及修理,这让柯东辉十分佩服。老师傅在操作使用、修理机器的时候,柯东辉就在旁边认真观察,他的认真、聪慧好学也让老师傅格外喜欢。就这样师傅上班他在厂里跟着师傅学,师傅下班他跟着师傅回家,给他提茶倒水端饭,慢慢的建立了师徒关系。一年的时间里,柯东辉跟着他不光学会了各种大小车床、电焊操作,还学到了一些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电工作业、简单模具制作等技能,这种技能,为柯东辉日后在新的工作岗位超常发挥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逢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在宁波余姚针织印染厂里,工人们干劲十足,加班加点的工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柯东辉的父亲和厂长是老朋友,得空就会聚在一起。一次聊天时厂长说起厂里他面临的窘境:“厂里销售部门从外面接来的待生产订单排满,可生产面料的机器中电子控制设备因处于满负荷状态生产而时常损坏,无奈的是工厂里没有能维修电子控制器的技术员”,外面去请师傅又费时间又费金钱,大大的影响着全厂生产的正常进行……”这是一个卡脖子的问题啊,厂长很是烦恼。柯东辉的父亲告诉厂长:“哎,这个事好像我家儿子可以呀,他懂得机械修理,也常常在村里给村民修修收音机之类的。”厂长闻后喜出望外:“这不是正好吗?快带他来厂里看看行么?”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厂长开出了高于普通工人两倍的工资,柯东辉进入了针织印染厂,当了一名技工。从此,厂长再也没有因旧设备坏了不能及时修复而头疼过。
因为业务能力突出,短短一年后,柯东辉便成了织布车间、成衣车间的技术员,以及全厂的总电工。他还独自设计、升级改造了一台织布设备的自动电路控制系统,把原来的纯物理电动控制改造成了电子控制系统,并发表了“机电一体化在纺织设备上的应用”论文,被国家技术职称评定机构正式破格评升为工程师职称。对于这个有为的年轻人,厂里的领导都很是看好,提拔他为科技科长。柯东辉心里美滋滋的,干劲更足了。
“在厂长的管理下,当时的针织印染厂还是很成功的。但是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还是受到了很多的快速发展限制。”柯东辉回忆起在厂里工作时候的情景,“印象深刻的是原材料的采购渠道限制,在国家计划的管控下,进货的渠道只能是指定的地方,没有企业自主选择权,这会浪费掉许多的发展机会。”当时的集体企业,大家一起吃惯了计划经济的“大锅饭”,所以责任心和积极性不强。但时代的发展一定会改革掉消极的因素。此时的柯东辉虽然年少,但是一切都看在眼里,他期待着改革的春风早日到来。
内贸起家,在外贸实现弯道超车
1984年,余姚针织印染厂的厂长被调任丈亭区工业办公室主任,主管全区工业。他上任后第一时间创办了区属余姚市针织一厂。创办企业离不开聚人聚财,他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柯东辉。后来,经区政府与镇政府及余姚针织印染厂协调,1985年,柯东辉被调任去了区里,由他共同组建余姚市针织一厂,并出任针织一厂厂长。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带来了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政府开始推动部分集体企业转制,厂里的一些管理人员享有优先购买权。作为现任厂长,柯东辉主动争取并接下了这个重担。就这样,1987年,柯东辉从集体企业的厂长,转身变成了私营企业主,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一切也都充满着未知,柯东辉的人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机会。
创业路漫长艰辛,远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且守业更是一件极其有难度的事情。柯东辉也有身处低谷时,比如资金流转困难、市场销售遇到瓶颈等等,“干任何事情都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随随便便就能成功,我要扛得住磨难,挺得住痛苦。”
柯东辉振作精神,顶住压力。那时候,不管工作多忙,每天晚上回来,柯东辉都要看新闻,随时关注外界动态,尤其是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未来趋势走向。正如学以致用,在日后碰到的市场、产品、技术等问题上,柯东辉都能一一迎刃而解。
那个时候,宁波还基本没有做服装外贸的,柯东辉的工厂也做国内市场,并且以生产男装为主。他们自己有一个叫“威尔斯”的注册品牌,生产的男士系列T恤衫供应着全国几十个二级批发站,百货公司,深受消费者好评,在业内市场有着一定的名气。每当回忆起那个时候,柯东辉动情地说:“那个时候我们销售的每件衣服里就会有一块吊牌,吊牌上除了写着尺寸外,还有感谢、征求消费者意见的话语,我常常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学校老师,甚至农民兄弟、退伍军人的来信,有表达喜欢感谢的,也有问有没有适合非标准身体穿的衣服,工厂也常常特意单独为这样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威尔斯’的品牌也深受用户好评,每次全国开订货会,我们的展会前总是客户涌动。”柯东辉回忆说。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本想着在威尔斯品牌知名度的日益提升之时,在国内自主品牌服装上一展身手的柯东辉,也面临着国家各级批发站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度的挑战。伴随着各级批发站的末落,做国内服装市场的柯东辉面临着全国有几十家批发站欠款不能及时收回来,实在没法,他只能通过法院诉讼去要钱:“我们最多的时候同时有几十个诉讼案件。在国内市场最困难的时候,沿海城市的外贸生产也开始了。”柯东辉把自己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新的纺织市场的兴起,使得纺织服装行业加快了发展速度,是继续做内销,还是转而做外贸?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柯东辉的面前。外贸和内销的不同,就是要走出去和外国人做生意。相比内销数量小、回款慢、不稳定的因素,因为做外贸会有很多复杂的手续,一般采购量都会比较多,做时间久了也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各方面配合默契,再加上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环境中的竞争优势,此时做外贸既是顺应时代发展,也是符合自己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柯东辉快速地搭上了外贸这趟列车。
1984年,宁波被列为中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从此,宁波的外贸星星之火开始燃烧并慢慢燎原。“那时专卖店开始流行,还有一些外贸店,价格比较便宜,所谓的‘出口货’,吸引了大量顾客,一时间国营百货商店的生意开始惨淡。”各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地段和步行街,放眼望去全是昂贵的专卖店和便宜的外贸店,柯东辉意识到外贸出口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加大了对外贸的投入,从做生产工厂转身开起了自己的进出口公司。很多年以后,有一个说法是每四个宁波人里面就有一个是做外贸的。可那个时候柯东辉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外贸了。
想起做内销吃过的苦头,再加上恰好受朋友邀请到宁波组建外贸公司,柯东辉果断选择了后者。他将余姚的工厂租给别人管理,只身来到宁波。他暗下决心,要在外贸领域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公司第一年赚了128万元,我们一下子受到鼓舞,比起工厂,外贸似乎更容易赚钱。”柯东辉品尝到了外贸的甜头。一年后,他从朋友的外贸公司退出,于2014年成立了宁波广发进出口有限公司,又在2016年成立宁波悦田进出口有限公司。公司业务稳步发展。
无惧挑战,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没有坦途,总会遇到阻碍的时候。做外贸之初,柯东辉便遇到了人生的一个大坎。
那是在1994年,柯东辉接到了韩国和美国两个客户的一笔70万美金的大单。没想到全部出了问题,19个大柜都没能清关,一下子亏损了600多万元。订单出了事情,换做旁人,首先是要问责负责人,脾气暴躁点可能要去找人拼命了,翻脸都不为过。在那个年代,600多万元是个天文数字,即便放在现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对柯东辉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一个美国订单的负责人是一个香港人,比柯东辉大7岁。事后,他主动找到柯东辉,拿出多年的积蓄提出要和柯东辉一起创业,把损失的钱赚回来。柯东辉想了想,同意了。这一留就是27年。一直到今天,他还在柯东辉的公司里,多年带给公司的价值已远远超过那笔损失。
类似的故事发生在2010年。一个美国3万多件衣服的订单,因为业务员疏忽,将印花的样式做歪了。损失来不及去计算,不能及时交货成了最大问题。为了保证及时送货,柯东辉马上安排订单重做后,又安排空运送货,导致直接多出一笔七八十万的空运费。做服装的毛利率很低,这个单子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一大笔钱。面对负责人的内疚与自责,柯东辉没有一责了之,反而和她一起仔细复盘这起事件。不同的处理结果带来的是决然不同的效果。柯东辉鼓舞人心的方式,让员工懂得了责任与担当,也激发出更大的斗志继续开发业务。
至今,柯东辉做服装已经41年,不仅把客户做成了朋友,也把员工做成了如家人般的关系。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经济短暂停摆,柯东辉的外贸生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疫情好转后,订单又恢复如常。这是多年积攒的彼此间的信任合作,无需多说一句话。
无论是对待供应商,还是对待员工,不管发生任何事情,他都会选择一种平和的方式,找到让双方相对满意的解决方案。这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他很理性,遇事都会很理性地去分析;他很谦虚,对方提出的建议是正确的他就会采纳;年龄对他来说不是重点,他认为人生就是要不断创造价值——跟随柯东辉十几年的公司员工,如是评价他。
在宁波这个服装大市和外贸大市,很多人认为做服装是最简单、最快速的创业方向,但离开坚持和创新,任何好做的行业也会变得不好做。柯东辉坚持下来了,他在这个领域脚踏实地,认真去做,一做就是41年。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往前看,企业才能够进步,才能够保持活力和健康。实践还证明,坚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一定会有成就。
但不甘心寂寞的柯东辉同时发现:“做了30多年的服装,从国内市场走到国际市场,因为市场转型的原因,我们错失了当初的国内品牌建设,给人家做了几十年的贴牌生产,没有享受到品牌溢价优势,看起来不管做多久,这只是一个生意而已。”柯东辉这样说。如何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柯东辉。
转身农业,想在有生之年实现更有意义的人生价值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推崇自然和谐,在他们的辛勤劳作下,造就了辉煌的中华农耕文化。近百年来,人们为了追求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在严重影响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食品安全问题。
面对农业发展的现状,2016年,57岁的柯东辉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师友提出“农法自然”的理念,以共同创始人的身份,创办了农法自然(浙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决心打破现代农业存在的恶性循环,坚守“取之自然 用之自然”的原则,开创农法自然生态农业模式。
“通俗点说,就是在产品种植过程中,一是不直接使用任何化肥和化学农药,二是不人为用激素刺激作物的生长环境,让产品自然成熟。农法自然会利用园区种草再割草进行还田,通过这样反复的循环,让生态平衡,提高土地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从整体上改善土壤质量,让种植形成良性循环,让更多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可以分享到健康、自然、风味的食品。”柯东辉解释道。
做农业对柯东辉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至少之前在服装行业所积攒的一些创业经验,并不适用于农业板块,一切都需要重新摸索、重新学习。本到了可以安享没好生活的年纪,再次奔波在创业路上,家里人、朋友不解,但柯东辉一腔热血。
为了种出真正健康的绿色食品,在生产基地的选择上,他和创业伙伴跑遍了全国各地去实地考察,最后选择了一些有地域性特色、适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区域作为生产基地。“这样的选择,是为了方便日后可以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我们不止要考虑眼前,还要考虑未来。”柯东辉说。农法自然目前有四大基地,在新疆的阿克苏专门种植苹果,在山东济南莱阳专门种植梨,在福建安溪专门种植茶叶,在浙江衢州专门种植柑橘。
农法自然对坚决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这一原则的恪守,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据柯东辉介绍,农法自然内部制定了基本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旦发现任何园区使用化学农药,当年生产的产品必须需全部销毁,不得进入市场。此外,农法自然还建立了“精准农业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精确记录生产中各项参数,让生产管理者随时掌握全面的生产信息,同时,利用物联网可视可追溯技术搭建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桥梁。
都说尽人事知天命,可天命最难把握。种植前对土壤的修复需要耗费很长一段时间。修复完了再种植、丰收又要等上一段时间。经过3年时间,衢州的柑橘迎来了首个挂果之年,产品深受品尝者好评,预计2021年基地将迎来150万斤产量的喜悦。却没想到2020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极端冻害,让柑橘基地快要进入丰产期的柑橘树90%被冻死,园区需要再辛苦三年才能再达到2020年的产量水平,一正一负直接损失超过了5000万。而一次冰雹也让山东莱阳梨基地300万梨的产量骤减到5万斤。柯东辉及农法自然人满心满眼以为可以收获的季节到最后只能用“惨败”来形容。
柯东辉意识到,不能以简单单一的种植方式发展农业,他也一直在谋求新的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比如农法自然向消费者推送果树认领活动,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来认领基地里的果树。“比方说一棵树可以三年认领也可以五年认领,认领完了以后我们在果树里面可以挂上认领者的名字,编号。我们会将这些认领者组合到一个群里边,实时播放园区的动态。也可直接到园区里实地观察果树的成长,到可以采摘的季节可以自己采,也可以代为采摘以后寄送给认领者。”目前,相关产品可以在农法自然官网的商城中直接购买,今后也会在各大商城以及线下商超陆续上架。
2020年,受衢州市政府的邀请,农法自然的总部从上海搬迁到了衢州。柯东辉希望通过三到五年时间,由示范基地带动、健康管理技术标保驾护航,吸引全国优质种植基地加盟合作,丰富农法自然产品,完成全国运营管理中心布局,到那个时候,在全国将形成农法自然自己的45个运营中心,250个区域代理,3000会员规模的自主品牌营销体系。让农业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基础上,再插上互联网+金融两个两个翅膀,这也正是柯东辉坚守农业的意义所在。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今年已62岁的柯东辉已不是当年初出茅庐的小伙儿,如今他穿梭在全国各地农法自然的生产基地里,细心培育着自己的果树、茶树。种植之路,不屈不挠。做农业要坚守,不是简单的重复死守,而是在坚守中不断创新。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也是他不能舍弃,也不能放弃的力量源泉,只有坚持,再坚持,他相信梦想终会实现。
在本书现场采访柯东辉快结束的时候,柯东辉告诉笔者,如今,他的儿子及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追随着他的梦想,为农法自然的未来接力着。他最后说:“浙商精神、甬商精神是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家的共同精神,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无畏艰难的企业家,他们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推动着社会进步。”
已经企业负责人审稿
确认人:柯东辉
确认时间:2021年7月16日
企业盖章:宁波广发进出口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