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4-87189651
邮箱
ningbosr@163.com
微信号
yongshanglishihui
王铭
发布时间:2025-07-30 点击量:0
文/金陈聪 司徒璇
总有一些人,虽然已经离去,却依然活着。香港启新集团、宁波启新绿色世界高尔夫俱乐部创始人、原董事长王铭就是这样的人。他幼承庭训,秉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优良家风,一生爱国爱乡爱港。在众人眼里,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人和拓荒牛,勇立潮头,先后于香港、深圳、北京、宁波开拓创业,在奉献大时代的同时,也创造了他人生的辉煌。他为人豁达豪爽,谦诚守信,古道热肠,雪中送炭,广交善缘。他毕生酷爱中华文化,球、棋、书、画样样精通。这位生于苏门答腊、长于新加坡、负笈于北京、闯荡于香江、最终回归于甬上的福建籍商界巨子的传奇人生,太容易让人催生出无限的好奇和无尽的神往。
幼承庭训,“富侨子弟”白手起家
王铭,又名维民、维明。祖籍福建龙岩。
1941年10月30日,王铭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首府巨港。他的父亲王源兴早年来到印尼和新加坡经商,是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忠实追随者和得力助手。
王铭兄弟姊妹共11个,都是一母所生。除了最小的妹妹,10人都出生在海外。王家家教甚严。母亲管教孩子有个规矩,孩子每到满十岁,就要求做力所能及的各种家务。如:自己的小件衣物、洗碗等。父亲教导他们,兄弟姊妹要家和万事兴,要互相包容、和蔼团结,强者帮弱者。不要轻易藐视他人欺负他人,多看他人优点,取长补短。要谦虚,有点成绩不要骄傲看不起人。他特热爱祖国,把子女全召回中国念书、发展。而且上学时就让住校,一星期回一趟家相聚,从小锻炼成能独立自主的能力。
王铭排行老六,是家中的长子。他的到来,给父母和姐妹们都带来无限的欢欣,尤其父亲更是给予了他很大的期望。在王铭三年级时,父亲对王铭有个特别要求,每到星期六回家时,必须上交写好的六张描红帖大毛笔字,由大女儿邮寄到广州。看了认为写得好的字,旁边用红笔画个圆圈,再邮寄给大女儿,下星期六再交还给王铭。父子三人之间就这样周复一周的循环,整整坚持了一年。这也使得王铭写了一手漂亮的中文字。
大姐王巧英回忆此事时感叹:“这件事能坚持一年没断线,全在于维民有目标,对自己有要求,锻炼自己。他聪明又有天赋,爱动动脑筋,肯学习,功课很好。”
他很爱看书。自1951年开始,王铭小学、中学一直住校,假日大姐接他出校回家,唯一希望的就是带他到新华书店看书买书。有时候时间不够,没去书店,他就闷闷不乐。大姐看在眼里,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直到上五年级时,可以去学校图书馆借书,这才结束了每周去新华书店买书的活动。
1960年,王铭一偿心愿考进清华大学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1967年,他被分配到长春汽车研究所工作。1972年,他调回北京,在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负责汽车实验。
少年时代的良好教育,铸就了王铭坚毅果敢的性格。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王铭辞去别人眼中收入稳定的工作,怀揣着2000元港币,只身一人到香港创业。
他赚的第一笔钱是帮人做成100万生意拿的2万元佣金。在当时的他看来,这已是一笔很大的款项了。后来,他自己开了个贸易公司。在朋友的牵线下,他把台湾的雨伞绸卖到了朝鲜,由于贸易量很大,他赚了不少钱,掘得了“第一桶金”,并将生意扩大到了广东、北京。他也由此成为中国大陆率先开展对台贸易的先驱之一。
返乡创业,深圳经济特区的“垦荒牛”
1979年初,叶剑英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激起了与大陆分隔30多年的广大台胞的强烈思乡之情。但迫于台湾当局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难以实现返乡梦。
1980年,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成为中国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之一,肩负着扩大对外经济交流窗口、全国范围进一步改革和开放试验田的重任,背负着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亿万中国人民的寄托。
一河一街之隔,则是当时已跻身“四小龙”、踏上经济社会发展快车道的香港。彼时,年轻的特区迫切需要吸引八方贤才和海外资金、产业、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从轻工业和“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家。
应台湾故友——祖籍福建福清的台商张清源返乡创业之邀,两人想出一个曲线迂回的办法:共同在香港成立仙妮有限公司,随后积极筹划回大陆考察投资环境。
1982年春天,王铭和张清源跨过罗湖桥,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经过一番实地了解、考察,两人决定在深圳与大陆合资,投资兴办家私厂。1982年12月9日,经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审批,向企业颁发了生产经营营业执照,营业执照有效期限为20年。广东省、深圳市两级政府办事效率之高,令张清源赞不绝口。受省、市政府高效率办事风格鼓舞,王铭、张清源筹建企业工作也在加速推进。
按协议书约定:甲乙双方共同组成责任有限公司,定名为深圳华侨家俬有限公司,工厂设在深圳经济特区沙河工业区,陆方代表任董事长,张清源任副董事长,王铭任总经理。企业注册资本为680万港币,双方股权各占50%,并按此比例承担投资金额。
王铭在着手厂房第一期基建工程施工的同时,引进先进和配套的机械设备。1983 年1月,在第一批员工招聘到位后,王铭将这批员工派往台湾张清源的家私实习培训。从领取营业执照、到引进配套的机械设备,再到正式投产只用了9个月时间,生动地体现了“深圳速度”,这一速度也体现出王铭过人的能力。
由于设备先进,质量上乘,款式新颖,生产的家私一炮打响。产品销往港澳及大陆市场,并成功进入国际五星级的日本帝国酒店等国际市场。
深圳华侨家私有限公司的成立创造了两个“第一”:一是当时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台资企业,实现了台商投资大陆零的突破,标志着两岸30余年民间通商开启破冰之旅。二是祖国大陆第一个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人事合同制、聘用制、薪金实行基本工资加职务津贴或浮动奖励制度等,打破了当时国内企业“大锅饭”制度,起到了改革开放先试先行的作用。
令王铭自豪的是,从1982年华侨家俬台湾投资零的突破开始,至2014年上半年,深圳台资企业累计达到5523家,协议投资79.35亿美元,实际台资投入64.56亿美元。台商投资在深圳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真正是“一花引来百花开”。
后来回忆起这件事,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垦荒牛,有机会参与“深圳华侨家私有限公司”开创性的事业中,王铭感叹“三生有幸啊”。
试水市场经济,赛特传奇的缔造者
1991年,王铭北上,投资加盟创建北京赛特购物中心,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第一个引进外国商号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当时的外方合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日本八佰伴,就是当时风靡中国的电视剧《阿信》原型和田加津老太太一手创办的那个企业。日方对装修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一是必须选择日本清水建设作为装修方;二是必须在当年圣诞节前完成。但清水建设经过多轮筹算,最终表示无法按此工期完成而宣布退出。
无奈之下,董事会商议决定由有装修经验的王铭来做。临危受命,王铭二话没说,接过了装修的重任。他从深圳拉来二三百人的浩大专业队伍,自己在上下七层的工地上爬上爬下亲自指挥,材料、工艺全权把关负责。他很辛苦,也顾不上家里,基本不回香港,他自己北京也有房子,但一直住在赛特饭店里面,拼命地工作。
最终,项目不仅如期完工,品质首屈一指,而且造价比清水建设的报价便宜了一半!这次,连一向严苛挑剔的日方董事长和田一夫都震惊了,他握着王铭的手啧啧称赞:“你做得比燕莎还高一大截!”
回想起这场得胜的硬仗,王铭的眼里闪烁着自豪的眸光:“我们,当年没给中国人丢脸!”
赛特的剪彩仪式上,出席的嘉宾有赛特的外方合作者——日本八佰伴董事长和田一夫,和其母亲——八佰伴创始人和田加津,还有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万里等国务院和一众部委领导。还有一个插曲,开幕式后,时任总书记江泽民也来了,只不过他和夫人没有公开露面,微服私访,从一层到七层,悄悄地看了个遍。这次瞩目的开业典礼,给赛特广场做了一个不花钱的轰动广告。
赛特曾在京城商界创下很多个第一,比如自动滚梯最多、员工学历条件最高,同时也首家将奢侈品牌带入北京的高端精品百货商场。此外,赛特还率先将类似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概念引入京城。当年的赛特,就像现在的三里屯和SKP一样是全民心中最高端和潮流聚集、明星频繁光顾的地方。作为全新的开架式购物中心,在赛特之前基本上是老商业,是计划经济管理下的商业模式;从赛特之后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模式。
作为合资方代表、赛特副董事长,也作为赛特的催生者和建设者,王铭充分体现出一位改革者的使命和担当。在大变革的时代,有幸做了一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王铭想起参与赛特创业的这一段,觉得特别有意义。
挥杆绿茵,在宁波开辟健康事业
1998年6月,应清华校友、时任深圳大学校长应启瑞为宁波招商引资之邀请,王铭第一次来到宁波。飞机降落宁波机场后,王铭一不小心,眼镜掉到前排的座位底下去了。这时,前排一个面目友善、戴眼镜的中年人俯下身子把眼镜捡了起来,微笑着递还王铭。王铭道谢,双方颔首致意后,各自下了飞机。本以为这次萍水相逢,不想却成就了一段传奇。
第二天晚上,鄞县县委书记、县长在美丽的东钱湖边宴请他。眼前的一切让他流连忘返。沿湖一带,水廓山村、粉墙黛瓦,依山之处、满眼翠绿,浅山怀抱着起起伏伏的丘陵,一头枕藉着青山,一头依偎着碧湖,美不胜收。
当晚,在鄞州主要领导请客的饭局上,王铭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个在飞机上帮他捡过眼镜的中年人也来了,还笑容可掬地向他伸出了手。有人介绍说,这位就是宁波市的市长张蔚文。就这样,一副眼镜拉近了王铭和宁波的距离。市长举着酒杯站起来说:“宁波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高尔夫球场,怎么样,王先生来做一个吧?”王铭问:“做这个项目,手续怎么样?”市长说:“如果是你来做的话,七天内给你办好全部手续!”王铭当即表态:“那好,我就给你做一个!”“一言为定!”君子之约就这样尘埃落定。王铭第二天与宁波市政府签约,第三天王铭就回香港了,投资过亿的项目达成意向性协议前后仅用了三天时间!
回到香港后的第二天,王铭给美国的朋友郑芝珊打电话。郑芝珊是美国第二大建筑师事务所的资深建筑设计师,美籍华人,祖籍宁波。王铭请他帮忙找高尔夫球场的设计师,郑芝珊一听是为家乡设计高尔夫球场,兴奋地主动请缨。郑芝珊说世界著名的高尔夫球场设计大师尼克劳斯名下的许多活儿,还是他手下人干的。他一定为家乡设计一个世界一流的高尔夫球场!一周后,郑芝珊从美国飞到了东钱湖畔进行实地老察。3个月后,设计图纸就摆到了王铭跟前。见多识广的他过目后,以“非同凡响”对郑芝珊赞誉有加。
1999年春节,是施工最为紧张的时候,王铭大年三十回香港和亲人团聚,年初三就赶回了宁波。经过紧张的施工,只用了11个月,包括7200码球道、18洞国际杨准球场和9洞灯光球场,另加4千平米豪华会所、31幢欧洲风格的别墅度假村就全部建设完成。
时任中国第一届高尔夫球协会主席荣高棠说:“这个球场设计的好,会打的人,不会觉得太容易;不会打的人,不觉得太难”。球场建成后,他几乎每年都来。他写道:“挥杆绿茵在宁波,漫步闲聊乐如何,人生但得常潇洒,不羡神仙不羡佛”。
“启新高尔夫”的建设创造了奇迹,创造了“宁波速度”。球场的建成,大大地改善了宁波的投资环境,也提高了宁波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宁波国际城市的形象。2000年第一届全国体育大会在重庆和宁波之间选点时,正是因为宁波有高尔夫球场,最后获得了全国体育大会的举办权。难怪市长高兴地逢人就感叹:我当初捡起的不是一副眼镜,而是为宁波捡回了一个企盼了多年的高尔夫球场。由于王铭对宁波市的突出贡献,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10月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
多才多艺,编织丰富人生
王铭的一生,精神世界特别丰富。他的朋友不分贫富老少,政商两界、文人、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大师、画家,都有他的至交、知交。
无论是围棋、象棋,还是书画,王铭都可以称得上高手,与专业人士有得一拼。而他所有的技艺,都是无师自通,自在自得。
早在上学期间,王铭就迷上了棋,一迷就是30多年。1988年举行的“五粮液”象棋攻擂赛上,王铭作为一名业余选手,先后战胜了中国女子象棋冠军胡明,中国象棋大师阎文清,荣获中国棋院颁发的中国象棋荣誉大师称号,此后,王铭就任了中国围棋协会顾问,中国象棋协会顾问、世界象棋联合会副主席等棋界职位。
在女儿王彦心中,父亲王铭很少言传,更多是身教。他一生勇于创新,勇于尝试。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只要他想办。所以他办的全是新事。“他的一生都在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需要进口,他去帮国家找货源,去做进口商;国家需要投资,他找台湾的投资者跟他合作,在深圳开家俬厂。因为宁波需要一个高尔夫球场,他就在宁波建了启新高尔夫球场。”王铭认为,人生在世可以做的事有三: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画蛇添足,雪中送炭的事多做一点,锦上添花的事少做一点,画蛇添足的事一点都不做。
正是这样的理念,几年来,他才一直赞助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联赛,帮助象棋赛事走出困境。
1983年,王铭在北京突然得了心肌梗塞,情况相当严重,还通知其家属从香港急速赶到北京。医生给他开出了处方是卧床半年,还要实行“三戒”——戒烟戒酒戒疲劳。所以,他的“工作”就发生了大转变,那就是休息、养病、玩。病愈后静心休养期间,王铭又开始画画了,这一画就画出了一本《彦甫画选》,得到黄永玉大师作序,黄胄大师作后记。黄永玉在序中说:“……我总觉的他这号人不画便罢,若认真动起手来,就一定会有特别的东西弄出来……”,而黄胄说他的画是“大家风范”,兼有各位大师的风格。王铭以文会友的性格早在年轻时候就开始了,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特殊岁月里,王铭和一些正直的画家大师相交甚密,结下了患难友情;王铭也从不以画价比高低,论轻重,只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画艺,笔耕不断。
2002年,王铭又一次玩起了照相机,2004年出了一本《绿之梦——彦甫摄影选》:启新的每一个精彩的角度,那些巧夺天工的球洞,都是王铭照相机中最完美的素材。
儒家文化的内涵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王铭身上,我们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读书人的操守和固执,正如王铭自己所言,只要他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尽量去完成,“言必行,行必果,”也许就是这种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让他能跨越人生所有的危机和困厄。在经历了商场的风雨之后,王铭仍能以一种气定神闲和返朴归真,经营着他心中的“绿色世界”,活出了精彩、非凡的一生。
沉默的鹰选择奋力翱翔、搏击长空,终傲屹于高邈的云端;聒噪的蝉选择日日笙歌、喧哗扰攘,终栖囿于低矮的枝梢。李大钊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塌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王铭,无疑就是这样的实践者。
他的一生足迹遍及国内外,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选择在宁波东钱湖。这里成了他的另外一个故乡,不仅是他,还有女儿连同第三代都定居在宁波。他走了,但他的事业还在,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