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4-87189651
邮箱
ningbosr@163.com
微信号
yongshanglishihui
姜翼鹏
发布时间:2025-07-29 点击量:0文/金陈聪
宁波佐餐王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翼鹏,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也是一位“匠人”,坚守调味品酿造行业五十多年,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融合,让中国名醋中制作工艺最为复杂、酿造周期最长的浙江玫瑰米醋在奉化得以保留。他对调味品的研发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近年来洞察市场需求,成功研制出三杯汁、糖醋红烧酱等三十多种复合调味料,并将之推向科学化、标准化、个性化的餐饮领域。我们平日里最熟悉不过的那小小的一碟醋背后,是他50余年如一日、耐得住寂寞的打磨,还有那份追求极致、推动中国调味品行业不断发展的信念。
21岁做醋,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姜翼鹏是宁波人,宁波早期工商业家——太丰面粉厂总经理,也是股东之一的洪宸笙是他的外公。也许是流淌在骨子里的做生意基因,最终带领着他走上了经商这条路。
1970年,从宁波商校毕业后,时代的大潮裹挟着21岁的姜翼鹏离开宁波,和几位同学被分配到了国营企业奉化副食品厂,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国营企业奉化副食品厂生产酱醋的源头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楼恒昌酱园,是宁波调味品行业资历最深的中华老字号楼茂记在奉化的分号。
到厂里后,姜翼鹏先后进过酱品车间,做过仓库的保管员,也做过销售员和技术员,虽然学的是财务专业,但是却并没有做过财务相关的工作。
在酱品车间3年的生产劳动经历让他记忆深刻:“我跟着师傅一起做了三年的米醋,师傅真诚实在,教给我很多的米醋生产知识,有些不懂的地方,他都手把手地教我,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很感谢他。”
酱品车间的主打产品是玫瑰醋,它因其色如天然玫瑰红而得名。一直以来,厂里都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最古老的手工酿醋。手工酿醋是个力气活,不仅要搬运大量的重物,重复一个动作数十甚至数百次,还得在高温环境中作业。楼恒昌厂址还在县江旁时,工人们得用扁担挑水回来酿造玫瑰醋。
当时车间工人生产米醋,全是手工制作,先将大米浸泡,春夏之交的4月~6月,每批大米需要浸泡5~8天,大米浸泡至微微发酸之后,姜翼鹏和工人们一起要从缸里捞起来,倒入大锅上的木蒸笼内,蒸个15分钟以上待米层表面圆汽后,就向米层洒入适量的清水,再蒸20分钟后,米粒会膨胀发亮,看上去松散而柔软,拿起来咀嚼若夹心的话,说明已经熟了。将热饭倒入大缸或竹匾中摊冷,利用自然界中有益野生菌进入糖化发酵,其中有红曲霉、米曲霉、黑曲霉、根霉等菌种,把米饭发酵成红黄黑白等五色糖化醅,经十余天的糖化发酵,在缸中倒入匾花,灌入清水,进入酒精和醋酸发酵,经过50-60天到农历8月,缸里的醋液会达到酸度的顶峰,色泽红亮、香甜适口、酸味绵长中有酒香飘逸,即告玫瑰醋酿造完成。
“在这过程中,我们全是手把手来的,使用的柴火,是我们用斧头劈出来的。脚上穿的草鞋,不小心还会踢破脚趾”。回忆起制醋的过程,姜翼鹏感慨道。至今,那用于制醋的木榨被陈列在宁波博物馆展馆里,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但也是这3年的劳动和学习,让姜翼鹏扎扎实实地积累了最基础的制作米醋的工艺技术,并从此与醋结下不解之缘。
1976年,按照厂里安排,姜翼鹏被调到了化验室,从原来的销售业务工作转到了技术工作。8年后,他成为了生产技术科科长。奉化副食品厂于1984年一分为二,酱品车间改为奉化酿造厂。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姜翼鹏顺势成为副厂长,主管生产技术工作,开始走上了企业领导岗位。后又在1990年成为厂长,全面负责奉化酿造厂的经营管理工作。
41岁创立佐餐王公司,将改革进行到底
1990年12月,姜翼鹏担任厂长后,启动了对新成立的奉化酿造厂的改革工作。
新厂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名字。叫什么名字好呢?姜翼鹏跑到商业局征询意见,又在报纸上专门刊登征名告示,还发动企业职工集思广益。最后经过大家投票,将公司名字定为宁波佐餐王调味食品公司,品牌名字定为佐参王。顾名思义,它的目标,是要成为中国老百姓饭桌上首选的佐餐伴侣。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百年企业,不管曾经是多么的辉煌,在时代的变革中,随时可能倒下。看着沧桑的生产车间,姜翼鹏深感任重而道远。新厂成立时,奉化酿造厂在宁波调味品行业里的排名并不高。姜翼鹏最切身的感受是狭小的厂房,落后的生产工艺,低下的劳动效率。他迫切想要改变这一现状。
新时代的改革春风吹过,市场迎来一派繁荣景象。全国各地的酿造行业兴起,各大企业跃跃欲试,在残酷的市场面前,如何能占有一席之地呢?“我去参观了各地同行的酿造企业,发现有的已经换成了半自动生产,产量比起手工制作,不知道高了多少,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回来以后,姜翼鹏着手准备改造。
第一步是扩大厂房。姜翼鹏先后三次增地,以厂房旧址为中心,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展,由原来的10亩土地扩大到20亩,为以后的稳定生产创造了条件。第二步是车间改造。姜翼鹏下定决心,要对酱油、豆制品、米醋、酱菜四个车间全面改造。资金不够,他以技术改造为名在浙江省商业厅科技工业处顺利立项,获得了一笔15万元的资金支持。新车间的改造,彻底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以机械化代替,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第三步,也是倾注了姜翼鹏极大心血的是技术改造。一方面在新车间启用了88个5立方的发酵池,代替原先的大缸,一次的生产量从75吨扩大到440吨。另一方面是从发酵菌和温度控制着手,稳定提高玫瑰醋的质量和产量。懂行的人都知道,制作玫瑰醋的传统工艺对温度要求比较苛刻,按照气候条件,玫瑰醋的生产,一般春季开始发酵,经过4个月后发酵成熟,利用木榨将清醋从醋醪里压榨出来。一年一次的生产周期,使得其产量远不如其他食醋。内心里,姜翼鹏一直有个想法,改善玫瑰醋的制作工艺,解决根本性问题。不记得有多少个日夜,他扎根在车间和实验室里,与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玫瑰醋的生产工艺。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想到把原来的野生自然菌发酵,用纯种菌和野生菌相结合,通过保温桶保温等方法打破生产季节限制,推动生产向全年常态化进行。他还率先启用适合玫瑰醋投料的蒸饭机,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经过多年的不断改善,终于可以连续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玫瑰醋的产量,也增加了佐餐王厂房的利用率。
姜翼鹏在玫瑰醋生产工艺上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也获得了国家和行业的肯定,1986年获得浙江省商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评浙江省商业劳动模范和宁波市先进工作者。而他也毫无私心,先后在《中国酿造》《中国调味品》杂志上发表8篇论文,向前来学习的同行主动分享经验,只为将玫瑰醋制作工艺发扬光大。
30岁的佐餐王和市场上那些大品牌相比,虽稍显稚嫩,但它有深厚的百年文化底蕴,有将玫瑰醋发扬光大的匠心和恒心。“我希望这些老底子的东西不要在我这里断掉。我也想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老底子的味道,知道真正好吃的玫瑰醋的味道。”对未来,姜翼鹏满怀希冀。
62岁研发复合调味料,打开一片新蓝海
复合调味料,简言之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配制,经特殊加工而制成的一种用于不同菜肴的调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姜翼鹏通过一个日本顾问了解到了复合调味料这个新鲜事物。但那时候,他的主要精力还在玫瑰醋的技术改造上,并没有更多精力开发一个全新的品类。近几年,随着家庭厨房和餐饮企业的需求扩大,复合调味料逐渐成为一片新的蓝海。
姜翼鹏分析,复合调味料成为蓝海,主要得益于几大方面。一是年轻消费者需求的推动。大多数年轻人对烹饪的需求是快速又好吃,油盐酱醋这些单一的调味品较难同时满足;二是餐饮企业对菜品标准化的要求,特别是一些连锁企业,他们需要标准化调味品方案来保证菜品得到标准化连锁应用;此外,随着调味品行业技术的进步,标准化和专业化分工的趋势越发明显,这为大规模生产品质稳定花色多样的复合调味料提供了保障。
另一个现实是,中国调味品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佐餐王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另辟蹊径,选择差异化竞争或许是条新的出路。在这样的形势下,2008年,姜翼鹏把握时机,以不断适应消费者需求为宗旨,将一部分的心力放在了复合调味料的开发上。截至目前,佐餐王已经投放市场的产品有白糖红烧酱、海鲜红烧酱、麻辣豆腐浆、糖醋红烧酱、葱油汁、三杯汁、综合酱汁、肉包调味料、炒菜味素、煲汤味素等三十余种,一经推出便广受市场好评。
佐餐王目前主打的是红烧类的复合调味料,正好符合口味偏甜、菜色偏红的江浙沪地区的消费者。进过厨房的人都知道,以前要做一道糖醋排骨,需要用到冰糖、料酒、生抽、白醋等至少9种调料,有了佐餐王的糖醋红烧酱后,按照一定比例放入,一步便能到位,还能保证每次出来的菜品口感一致。为什么那些餐饮连锁店无论你哪家进去,红烧类的色香味都一模一样,原因就是用了复合调味料这个法宝,即便是厨房小白也能烧出和大厨一般美味的菜肴。
由于门槛低,餐饮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个性化、年轻化成为竞争优势。姜翼鹏也正是看到了这个机遇,除了和一些连锁餐饮合作,佐餐王也开始和那些小而美的餐饮店合作,推出“一对一”个性化复合调味料定制。每个月,佐餐王都能接到很多复合调味料的定制订单,可见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一款复合调味料的成功上市,都经过了姜翼鹏和团队无数次的实验。每种产品出来时,都要自己先尝一尝,看看味道好不好。不断调整,不断提升,直到调试出味道最佳的产品。
和玫瑰醋一样,走在行业前端的姜翼鹏,依旧向同行敞开大门。作为一家传统酿造企业,对调味品的研发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现正努力把这餐饮行业中必不可少的复合调味料推向科学化、标准化、个性化的领域,从而不断适应现代化餐饮行业体系对调味料的新要求。
51年如一日,是大家亲切的“酱油鹏”
姜翼鹏除了是员工口中的“姜总”,还有一个可爱的别称“酱油鹏”。足以可见他对这个行业爱得深沉,爱得热烈。
他不像一个企业家,更像一个匠人,扎在这个行业里,51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只为打造出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调味品,推动中国调味品行业不断发展。很多早年间和他一起共过事的领导、同事如今都已在各个行业身居高位。他有过很多选择,但是从没有离开过。
“虽然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的初心是把企业做好,把员工照顾好。”正是姜翼鹏宽严相济的态度,为佐餐王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姜翼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必须使企业的每个成员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姜翼鹏若有所思。在佐餐王员工流动性极低,基本上只有进没有出的。为了提升团队的工作能力,除了内部培养,姜翼鹏积极引进人才,组建了销售、策划、研发等团队,员工上下一心,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
姜翼鹏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实验室。看到厂里员工喝水剩下的矿泉水瓶,他马上想到要“物尽其用”。让员工把空的矿泉水瓶拿到实验室,洗干净后摇身一变成了盛放试验品的最佳器皿。这个外人看来“小气”的举动,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也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和“物尽其用”。
在佐餐王,有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姜翼鹏深知每个人的擅长之处,扬长避短,完美地安排员工的岗位。有一位员工,不幸得了免疫系统疾病,家里经济情况很不好,经过治疗后,还是没有起色,一家人甚至放弃了希望。在无比困难的时候,这位员工找到了姜翼鹏。在了解情况后,姜翼鹏积极为他寻找医院,亲自陪着去看医生,一连辗转了好几个地方,好在终于稳定住了病情。在这过程中,姜翼鹏慷慨地给予生活上的补助,现在,这位员工还在佐餐王工作。
“他一心以厂为家,全身心投入。即使下班回来,脑子里也想着工作上的问题。”妻子王桂娣微笑着说,“我是上海人,当时被分配到糕饼车间,结了婚后就留在了宁波,现在儿子却在上海医院里当医生,想想缘分就是这么奇妙。”结婚五十多年来,姜翼鹏和妻子相濡以沫。他能心无旁骛做企业,妻子在背后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到了今天这个年纪,也是到了培养佐餐王接班人的时候。但姜翼鹏很尊重儿子的想法,还鼓励他考医学,当医生。在他看来,投身医学同样是一份很有意义的事业。
如今佐餐王已发展十分稳定,但姜翼鹏还是没有放下肩上的担子,他直言“脱不开身”。或许,不是佐餐王离不开姜翼鹏,而是姜翼鹏离不开佐餐王。每天早上七点半,他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看书、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形势,不断地学习,几十年坚持如一日。他是第一个来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即便是周末,他也会经常出现在实验室里。这样的举动让员工都为之动容。
从玫瑰醋到复合调味料,从车间改造到工艺革新,姜翼鹏一直信奉一句话“做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做了有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但不做就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作为中国酿造行业里的一朵浪花,姜翼鹏以自己和佐餐王几十年的成长,见证了它的蝶变。他不负时代,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已经企业负责人审稿
确认人:姜翼鹏
确认时间:2021年7月14日
企业盖章:宁波佐餐王调味食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