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甬商
联系我们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0574-87189651

邮箱
ningbosr@163.com

微信号
yongshanglishihui

或给我们留言
甬商代表
您的位置:首页 > 甬商文化 > 甬商代表

徐万茂

发布时间:2025-07-30  点击量:1

 

 

徐万茂喜欢用“三点三园”来概括自己50年的创业历程:“三点”是企业发展的脉络——发祥于四明山区—划开鄞县大道两翼—聚焦东钱湖“三园”是企业发展的重心——打造教育产业园、教育博览园和教育研究园。他说自己没有离开过家乡,也没有离开过教育。在企业家之外,他更喜欢中央电视台拍摄35集华茂艺术教育纪录片《艺海传薪育英才》时称自己“艺术教育家。直至今天,他依然坚守初心,专注于美育和国际教育本土化

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这是华茂的经营理念,也是徐万茂一生的坚守所在。从教具厂起步到建立庞大的教育集团,他用50年的细心和耐心,雕刻出华茂独特的教育版图。而作为华茂教育的创始人,作为“顶层设计师”,已年过七旬的徐万茂依然身负责任和使命,奋战在教育第一线,带领华茂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教育奇迹。

 

教育是一颗种子,悄悄埋进了心中

大山过鸿雁,飞云渡蓝天。地罡四时绿,乔山画雨田。诗礼宗东海,耕读破饥颛。正脉遗句余,三阳续马联。遥念先祖苦,冻谿生灶烟。一屋挤三代,一衣裏三年。晨起开荒亩,负薪归饮泉。踏霜赶集市,跋山涉寒川。品行乡邻赞,仁义丐旅传。积德祖有训,承孝心不偏。妻贤子恭敬,家和人恬然。”——徐万茂《追本溯源

1945年,徐万茂出生在浙东四明山区的一个贫困山岙里的小村庄,那里风景优美、山清水秀。说起父辈对他的影响徐万茂笑着说,“父母这辈没读多少书,家里很穷,但父母信奉‘穷家不穷路,来者就是客’。山路漫漫,家中常有一些过路人来歇脚。有行医的,有做小买卖的,还有要饭的……只要对方有困难,我的爷爷、爸爸、妈妈看到了,都会主动请他们吃饭、喝茶,甚至住宿。另外,村里谁家要是闹矛盾了,都很相信我爸爸,叫他去调解,因为我爸爸为人诚信公道,是个热心肠。”

“我的母亲是个传统的女人。在我们家里,男主外女主内,分工很明确。比如,我妈妈的补丁缝补得很好,我夫人很佩服,只要是我母亲补的衣服,那都是无可挑剔的。我经常对我的夫人说,一户人家,家里的女人那是相当重要,俗话讲,吃不穷,用不穷,当家不好一世穷。所以,勤俭持家也是我们的家风。现在虽然有条件了,但是我绝对不允许家里人随便浪费。”

由于四明山区多产毛竹,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竹编日用品,如扫帚、箕等,拿到市场上去卖,换些大米、蔬菜维持日常生活,徐万茂的父母亲也不例外。时隔这么多年,父母们劳作的情景还经常会出现在徐万茂的眼前。用他的话说,“那时候的劳动是为了生存,为了吃饱穿暖,为了养家糊口。”小时候的环境,父辈们的影响,养成了徐万茂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的好习惯。

让徐万茂记忆犹新的是,在那个穷得揭不开锅的年代里,父亲还是毅然为他请了6年的私塾先生,让他成为了小村中少有的读书人。父亲临终时嘱托徐万茂,“我们下一代一定要读书,不要忘记教育。”

对于父亲这唯一的遗愿,徐万茂一直铭记于心,并悄悄的心里种子

 

知识要像花一样,多彩绽放

华茂集团就诞生于徐万茂的家乡——那个贫困的四明山区的小村庄中,只不过那时的“华茂”还叫鄞县云洲工艺竹编厂。当时身为厂长的徐万茂,用一次“冒险”改变了这座乡镇小厂的命运,也开启了华茂的教育之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无意中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比较了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不同,认为中国学生只会考试,动手能力和国外孩子相比有差距。文章还提出一个设问:如果在中小学开设劳动技能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制作各种手工制品,不就可以提高中国孩子的动手能力了吗?

这篇文章引发了徐万茂的思考:我们能否开发一款教具,来改变这种情况呢?

1981年,徐万茂提出向教育产业转型,并坚持成立云洲文教科技器材厂,进入当时可谓“无人问津”的教具、学具产业,还注册了中国第一个教学材料产品的“七色花”商标。“七色花”的商标是由“花朵”“书本”的图形与“七色花”文字组成,就如同徐万茂对他的寓意一样:让知识像花一样多彩的绽放。

可当徐万茂看到教学具产业的潜力时,劳动技能教学还一直被中国教育忽视中,由于当时教育政策的限制亏损与质疑声伴随着文教科技器材厂曾走过了8年。这8年里,徐万茂至始至终都未想过要放弃。“期间,也曾受过挫折,但从事教育的初心未改。”徐万茂坦言,那个时候我们一边成立研究所,开发、研究、生产应用于教育的教学产品,一边多次来往于宁波和北京之间,目的在于汲取经验,收获信息,使华茂自主研发的产品更好地服务于教育。

转机出现在1991年9月,华茂生产的小学自然制作材料通过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审查,产品通过教材进入中国的教育系统。此后,在徐万茂的坚持下,“七色花”教学具因为出色的功能性、创新性,获得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儿童智能开发金奖,填补了国家素质教育缺动手学具的空白,首创了中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所需的学具产品之先河。这以后,“七色花”伴随着华茂的教学产品,名扬天下。可以说,当时中国70%以上的学校使用的都是七色花产品,产值近10亿元。

也正是这一段经历,让徐万茂与教育结缘,更坚定了他“企业跟着教育走,以教育为终身使命”的决心。

作为乡镇企业的厂长,当时的徐万茂并没有企业的所有权,随时可能被撤换。当问及他为何能够坚持那么久时,他坦然的说道:“我这个人就是认准了的事情不会服输,面子还是要的。再说已经坚持了好几年,如果不让我做了,岂不前功尽弃?”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竹编厂每年都赢利,补上文教科技器材厂的亏损后还有盈余。工厂既能按时缴税,又能足额发放员工工资,领导对徐万茂还是比较信任的。

 

愿做一头对教育乐此不疲的“开荒牛”

出山谋发展,积跬步而行。竹编工艺品,远销出国门。知从书中取,识在路上闻。教育益众众,美育益莘莘。一创产业园,七色花扬名。教育产学研,务实亦求精。刻记教育事,深念知音恩。二创博览园,益智启童萌。立足在本土,国际化路程。多元多选择,一木一人生。风雨二十载,茁茁至菁菁。三创研究园,鸣求其友声。先建美术馆,鄞州落玉琼。再造博物馆,钱湖冠簪缨。艺术联三园,环境唤灵魂。德智体美劳,陶育英才生。论坛落湖畔,云上启征程。疑聚众智慧,花满叶蓁蓁。云坛会群贤,洪声震九灜。”——徐万茂《商学求索》

 

徐万茂曾说,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得想清楚自己一生当中究竟要做什么。人的精力有限、能力有大有小,像我没有大本领,只能选择一样。那选择的事首先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对下一代是积德的,所以我是铁了心要做教育。

1998年,华茂集团受邀参与鄞县的开发工作。面对这片500亩的土地,集团董事局会议针对这块地的投资方向,有过一场激烈的讨论:投资地产还是投资教育?董事局大部分人投了反对票,认为做教育吃力不讨好,投资房地产却能快速收获“热钱”,投资回报更加丰厚。最终,徐万茂在教育与房地产之间,力排众议,坚定地选择了前者。

当时董事会许多人表示理解甚至儿子徐立勋刚开始表示不赞同,因为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办学校是赚不来大钱、快钱的,即使赚了钱也流转不到企业里去。

但徐万茂却始终忠于内心,一切取之于教育,用之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想做一头‘开荒牛’,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教育立足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对此,徐万茂乐此不疲。

随后,华茂集团投资6.5亿元,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在宁波建了一所学校,也就是今天的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教育博览园”的篇章就此打开。不久后,徐万茂又联合浙西当地优质的教育资源,相继创办了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并在2015年创办了宁波华茂国际学校。

对于这选择,徐万茂坦言是源于华茂“以教育回报社会”的初心。我的祖辈对教育很看重,徐氏家族很早就有开设私塾的传统,所以办教育对我来说是扎根在心中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华茂集团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经营理念。我们的发展得益于教育产业,既然发轫于教育,华茂也自然要回报于教育。”在他看来,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选择。他希望打造一个素质教育的实验场域。

 

那是一个多维度、开放式、公园式的教育博览园

“承认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多元发展”,是华茂教育自90年代办学之初就提出的十六字办学理念,其背后则是徐万茂对民办学校发展的深刻理解。

1999年,十二年一贯制的寄宿制民办学校——华茂外国语学校开始正式招生。徐万茂坚持十六字办学理念,坚持立足本土的国际化教育,坚持“100个学生,100世界”因材施教的英才教育,来做精做细华茂教育的三大特色:双语教育特色、艺术教育特色和环境育人特色。在这样的社会责任感驱动下,现在的华茂教育集团已在宁波建立了2所下属学校: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宁波华茂国际学校则是浙江省第一所从幼儿园至高中的IB国际认证学校。而徐万茂的第三代孙子徐钰程、外孙张添勇都从华茂学校毕业,如今,徐钰程就读于全美哲学排名第一的院系——纽约大学哲学系,张添勇从美国哈佛大学MBA毕业后,回到华茂留在外公身边工作。

此时的华茂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实践者,面对时下最热的“学校扩张”问题,徐万茂选择谨慎和深耕。教育事业很特殊,我认为学校对社会负有无限责任。华茂教育从学校创办、有了第一批学生开始,就自然地承担起这项社会责任。而且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我更希望在已有的学校和教育事业上深度耕耘,为百年华茂的目标打好基础。

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的创造性思维的全球化人才,这是华茂教育以一贯之的教育精髓。徐万茂解释道,他并不希望华茂孩子人人成为艺术大家,而是希望为孩子们打造艺术的环境,“让孩子们面对国画、油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能看得懂,看得高兴”。

为此,2008年由华茂教育集团投资、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主持设计的华茂美术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徐万茂也将自己三十多年来收藏的3500余件艺术珍品悉数捐赠。陈列在新建成的华茂美术馆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每年接待中外观众20余万人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华茂学子们,不仅可随时参观艺术展,还能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定期展出。

经过20年的探索,此时徐万茂理想中的华茂教育正在完成建设:那就是一个多维度、开放式、公园式的教育博览园。

随着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伊东丰雄设计的华茂国际教育图书馆在校园南北中轴线上拔地而起,学校将“推倒”围墙,与社会共享教育、艺术和环境资源,开创新型的教育和文化艺术社区,深度融入当地文化、教育、艺术、科创事业。华茂教育,犹如从茁壮的草木在二十年前开始发芽以来,到现在已经枝繁叶茂,呈现出大教育观一片勃勃生机。

 

论教论道,打造一个教育界的“达沃斯论坛”

2019年9月28日,一场隆重的启动仪式在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体育馆举行,这一天,既是“东钱湖教育论坛”正式启动的日子,又是华茂外国语学校20周年的庆典。

希腊前总理前教育部长乔治·帕潘德里欧先生说,正是因为被一位老先生的教育理念、实干精神和世界情怀所打动,他才站在了这里,受邀成为东钱湖教育论坛主席。

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龙永图先生说:我最终还是为徐老先生的执着、真诚,特别是对于教育的热爱所打动。我接受了他的邀请,出任东钱湖教育论坛联合主席。

大家提到的这位老先生,就是徐万茂。

在徐万茂看来,教育最高的层次是要出教育思想、理论,然后把这些思想、理论,通过论坛向世界弘扬这是我最想要做的,这也可以达成教育行业产业链的一体化。

2002年,因办教育带来的良好社会信誉,华茂在风光旖旎的宁波东钱湖畔拍得一块276亩的土地,徐万茂脑海里跃然而出的想法是:在这里建教育国际论坛,建艺术教育博物馆。他在心里默默规划着“三园”里的第三个“园”——教育研究园。

随后,华茂集团发出消息,准备投资“东钱湖教育国际论坛”,希望打造一个达沃斯国际经济论坛式的教育论坛,汇集起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共商教育改革路。这次,反对的声音更为强烈:这样的项目,周期长,营利平衡点不明确,市场竞争激烈,论坛纯粹公益性质,企业收益如何保障?作为一个企业,华茂何苦要去担教育研究与改革的担子……

徐万茂的再三坚持下,华茂集团最终还是与东钱湖管委会签订项目协议,预算投资20亿,计划打造达沃斯式的教育论坛。2010年2月,东钱湖教育国际论坛正式破土奠基。围绕创建高品质的国际艺术和教育交流综合体的核心目标,构建起论坛会议中心、艺术教育博物馆、会议酒店等22幢总部机构及艺术家工作室核心功能设施。

2017年初,项目最核心设施——浙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正式开建,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葡萄牙设计大师阿尔瓦罗·西扎先生担纲“外黑内白”独特建筑造型一经亮相,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以艺术教育为特色,三座个案馆以油画家罗工柳、雕塑家刘开渠、音乐家贺绿汀的作品作为主题而建设。馆内设计了不少市民可参与互动的环节,让大朋友、小朋友都能在玩中有收获。

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我的目标是把它打造成教育界的达沃斯论坛,让中国人在这里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徐万茂的设想是能够结合中国教育的现状,依据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主题,定期邀请世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举办高规格的学术讲座,探究与推广国际先进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成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个平台。

如今,东钱湖畔的国际教育论坛的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线上“云论坛”也将同时建设完成。在不远的将来,各界贤才、名师、名士、艺术家、教育家等,都将汇聚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论教论道,“云论坛”也将亮相线上,就像花繁叶茂,汇聚一堂;线上线下,大会群英。在徐万茂看来,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上发出的声音将会响遍全球。

“论坛看起来投资大,效益慢,但做教育一定要有使命感,未来肯定会推动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徐万茂笑着坚定地说出这句话。他希望在东钱湖这片得天独厚的山水田园中,东钱湖教育论坛能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一个永久性的教育平台,让各界人士在这个平台上共同探讨教育,因为教育关乎人类的未来。

 

不贪,是企业传承和经营最好的法则

2017年,在胡润百富第十届“最受尊敬企业家颁奖晚宴”上,徐万茂获得了“胡润终生成就奖”。该奖项旨在表彰长期以来对中国民营经济具有深远影响和强大推动力的企业家。“徐万茂一直满怀真情地以重资产办教育,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跟踪研究他与华茂多年,低调、务实、创新是我们对他的评价。”胡润说。

纵观徐万茂50年的创业路,他办教育走了关键的“创新三步”,而每走一步,开始都是遭遇周边所有人的反对,凭借他的“倔”,事业才坚持了下去,前“两步”,事实证明成功了,而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步”,这位七旬老人依然很有信心。

在谈到家族传承的话题时,他坦言,“要给下一代留有空间”,而在谈及对下一代的要求时,他希望,“代代都能做一个合格的保管员”。“我们家的家训,一个是勤俭、一个是诚信,现在我对下一代加了两个字——不贪不贪不仅是诚信,是心里不要贪,什么东西都不要贪,所以也就是不跟风、不眼红

徐万茂反复提到“不贪”两个字,集中的体现是一份家族协议。

2006年,他把集团的多数担子和一堆头衔丢给了儿子徐立勋。2007年9月8日,徐万茂在华茂集团管理读书会上宣布了《徐氏家族共同协议》,提出了华茂家族“分家不分产”的原则。2008年8月10日,徐万茂正式在家族会议上签订了《徐氏家族共同协议》,从法律、民事、传统等多个角度,安排了他自己和华茂集团的财产在未来几十年乃至一百年的继承与分配原则。这成为了中国民营企业独此一家的家族企业接班宪法。

“《徐氏家族共同协议》是我考虑的比较长远的一个事情,主要是在我不在了以后发挥作用的。百年华茂,它是以代计算的,不是以年计算的,我究竟传给下一代什么?传承不是只去传承财富,现有的财富传给他们会导致各方面的后遗症。于是,我确定了华茂资产“分家不分产”的原则。下一代的企业红利可以分配,企业股权不能拆分稀释,企业资产不能动用。协议的制订,一是打破了他们的依赖思想,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思想。二是减少了家族内部的纠纷。”

“家族协议一出来,又有人质疑,你这么多东西都给社会了?家里人也不能理解和接受,包括我夫人,认为多少总得给后代留一点,我也没同意。让我高兴的是,到现在为止,家都已经接受并支持这个决定。徐万茂说道。

坚守初心,一生情系教育无怨无悔

问此身奚自,源斯处而思。斯处思教育,此身自不移。教育无定式,华茂立本规。失意志不败,受挫情不离。相交君子意,相助贵人施。桃李满天下,育人致良知。岩岩曲园竹,彬彬如我师。卓尔有虚怀,蓬勃不自欺。咬定身下土,独立不荒嬉。谓我何所思?淡泊犹如痴。谓我何所乐?心正志不疑。穹空月明朗,天寒日慈悲。初心终不变,斯梦到期颐。”——徐万茂《竹林静思

 

1979年,徐万茂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他的党龄已有42年。“我的老家马联村,在四明山革命根据地,解放前三五支队经常在我们村里活动联络,我家是主要联络点,我们全村都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恩之心。”徐万茂坦言,“小时候的他就是听着奶奶讲的红色故事长大的。受祖母和父亲的影响,入党成为了我人生的向往和坚定的信仰。在我们家,不仅我是党员,我的夫人也是党员,我的两个女婿、妹夫、弟媳妇……都是党员,一户家庭里面有7个党员,也可称得上是一个‘微型’党支部了。

作为一名党员,徐万茂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牢记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为此,在国外的时候,他始终记得中国是故土;在国内的时候,他始终记得宁波是家乡;在宁波的时候,他始终记得四明山是故乡。

在他的引领下,华茂也牢记这一点,学校是传承教育的主阵地,为此华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学校规范入流、内涵发展。此外徐万茂还坚持“收藏为了教育,建馆旨在育人”的理念,重点推进以美育为灵魂,艺术教育为核心,“为人民而艺术”,提升全民文艺素养,围绕这一主题,华茂展出的艺术品也都是精挑细选过。比如在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有罗工柳的《地道战》《毛泽东在延安作整报告》等油画作品,有刘开渠的《工农红军站像》《胜利渡江》等浮雕作品,还有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在华茂美术馆,全山石的《方志敏》《黎明前》,以及黄河大合唱》《怒吼吧,中国》等中国版画作品,即将开展的非遗玉雕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带一路》等玉雕作品……华茂不仅引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了解党的重大方针战略,而且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赏析熏陶中学党史,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受到思想洗礼,汲取前进的力量。

从鄞县云洲工艺竹编厂到华茂教育集团,再到如今基本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产·学·研教育产业园、教育博览园、教育研究园一体教育生态链,这条教育之路,徐万茂走了50年。谈及最幸福的时刻,徐万茂笑着说道,“那就是每天走在校园里,大老远就能听到的那一声声呼喊:徐爷爷好,徐爷爷好……”看着小朋友们健康快乐的在华茂读书,徐万茂坦言这是他此生最大的幸福。

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亲切自然,感受自然,华茂还特地在校园中开辟了一块城市中“最贵”的土地,种植稻谷、小麦等粮食,让学生们感受一年四季的万物更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亩三分地,早已是徐万茂的理想家园,现在的他更享受闲暇之余往大山上跑,享受田园劳作之乐,“四明山的山坳,永远那么清净,叶落归根,我永远是大山的儿子。”

从一个就地取材的竹编工艺厂做起,转型创办了中国首屈一指的教具企业,再发展出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民营学校,如今华茂集团的产业版图沿着东西走向的鄞县大道两侧发展,一路向东,最终在东钱湖形成集聚效应。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有喜有忧,有失落有收获,有成功有挫折,但徐万茂坚信,他会一生情系教育,无怨无悔。

 

已经企业负责人审稿

                    确认人:蔡俊

                      确认时间:2021年6月30日

                      企业盖章:宁波华茂教育集团

 

 

Responsive image

版权所有 宁波市甬商发展研究会 2021 all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xml地图
浙ICP备2021032354号
技术支持:荣胜网络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月湖景区芳草洲甬商文化园
电话:0574-87189651 87189652
传真:0574-87317946
邮箱:ningbosr@163.com

Responsive image

微信公众号